把脈沉疴,重塑大學——大學的功能及其問題

教學方面的問題:不肯學,不善教,趨于利。研究方面的問題:誰壟斷資源?誰制定標準?何種標準?服務方面的問題:為何、為誰而教?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南方周末·大參考》刊發澳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郝志東對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的系統思考,一共三篇,本期刊登的是第一篇。下一篇將討論大學的理念,以及中國大學應該如何解決現存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展望中國未來的大學;第三篇文章討論教授和學生的責任,他們在履行責任時的問題以及改進的方法。敬請垂注。

教學:導師和研究生的關系,基本上是老板和員工的關系,而本科生教育,則遭受嚴重的忽視,所謂大牌教授,讓學生代課者比比皆是。

研究:某些高校領導在任時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紛紛劃分自己的學術勢力范圍,壟斷和分割學術資源。

服務:教授們的學問很多不是用來發展社會,而是用來評等、升級,和社會脫離了關系。而另外一些學問則被納入社會、經濟的系統中去,只為某一利益團體服務,以致“我吃誰的面包,我就哼誰的曲調”。

(向春/圖)

近幾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發生巨大變化。大陸高教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教育產業化”為特點的“大躍進”,使人認為大學“已經沒有了”。

這些年來,港澳臺的教育也飛速發展,各地專升本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比如小小的澳門也有十多所大專院校。雖然澳門理工學院苦求升等成為大學而不得,但2011年2月初,原“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更名為“澳門城市大學”,盡管嚴格來講目前只有一兩個專業。

兩岸四地對SCI(科學論文引用索引)和SSCI(社會科學論文引用索引)的執著,也都超過了歐美。用臺灣人的話說,是SCI和SSCI的“學術霸凌”,導致各地眾多教授的不滿,問題的確不少。

盡管人們對兩岸四地的高校有很多批評,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卻沒有任何人提出質疑。所以理清大學的功能、大學的理念、教授以及大學生的責任,探討問題的性質及解決方法,盡最大可能去正本清源、撥亂反正,至關重要。

大學的功能:教學、研究與服務

今人對大學的功能已有基本共識。即大學負有教學、研究、服務的職責,這三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正如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所言,古今中外的大學在大學的責任這個問題上經歷了長時間的變遷。

比如,十九世紀中葉的牛津學者紐曼認為,大學應該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不是發展知識。而之后的德國大學則標榜大學的新理念,即其作為研究中心的理念。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大學則強調教學與研究并重。二十世紀后半葉的美國大學,在原來大學職責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服務一項。于是又產生了大學的分工,如綜合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博雅學院(liberal arts colege)、社區學院等。

中國的大學,從漢武帝時的太學,到魏、晉、明、清時的太學、國子學(國子監),到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直至今天,走過了從傳統的太學到現代的大學的轉化之路(上書第217-218頁)。盡管中國傳統提倡傳道、授業、解惑,似乎主要是以教學為主,但是研究和服務的社會功能也都一直在承擔著。

但是,如何履行這些責任,人們卻有很大分歧。下面來看當代中國的大學是如何履行這些責任的。尤其要看,近些年來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所產生的問題。

教學方面的問題:不肯學,不善教,趨于利

先說教學。在內地,有些課程,大學必須使用單一、陳舊、死板、僵化的統一教材,教師只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師甚至對學生講,“你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最后評價你的還是考試,如果考試時你這樣答題肯定不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但是答題時,你必須按標準答案做”(見吳苾雯 《向中國大學說不》一書)。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大減。

有大學生模仿小沈陽創作的大學版《不差錢》寫道:“眼睛一閉一睜,一堂課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上午就過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嗎?是下課了,但人沒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嗎?是人醒了,但沒下課。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嗎?是上課了,但睡不著。”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這樣混日子,大學里還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較用功地學習,但是他們也一樣困惑:讓他們努力學習的原因主要是&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