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議政制度的設計軌跡
人大代表人數過多,高層早就意識到。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時任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彭真說,代表人數太多了,并不便于代表們充分討論和決定問題,“形式上看起來很民主,實際上并不一定能充分發揮民主”。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人大代表人數過多,高層早就意識到。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時任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彭真說,代表人數太多了,并不便于代表們充分討論和決定問題,“形式上看起來很民主,實際上并不一定能充分發揮民主”。
1988年3月28日,人大代表黃順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公開發表反對意見,這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不同聲音。 (賀延光/圖)
坐在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三層,只有用望遠鏡,才能看得清臺上人的樣子。這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議政現場,近3000名人大代表,2200多名政協委員,以及幾千名記者濟濟一堂。
全國人大和政協,政治屬性不同,前者為最高國家權力機構,后者為統一戰線組織,但始終交匯在一起。1949年召開的“新政協”承擔了臨時國會的功能,直至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1959年,政協三屆和二屆人大先后召開,形成“兩會”同步現象。
1977年后,“兩會”還與黨的會議,從開會時間到議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特別是黨代會所決定的國家大政方針及人事安排,與隔年年初召開的人代會議題和選舉形成呼應。
“黨代會——政協——人代會”,勾勒出中國式民主的基本邏輯:黨是國家的核心領導力量,與民主黨派實現“協商民主”,通過人大完成合法執政程序。
從歷史經驗來看,“兩會”最為“生動活潑”的時候,往往是黨內民主最好的時候。
前蘇聯建議中國盡快召開人代會
“三權鼎立”的議會制一開始就被作為剝削階級的制度產物而否定。在中國的人大制度下,沒有朝野之分,不輪流坐莊。
薄一波曾回憶,1949年初,毛澤東對來訪的蘇共政治局委員米高揚說,議會制度在中國徹底喪失威信,從袁世凱、曹錕直至蔣介石的國大均失敗了。
中國共產黨會建立一個怎樣的“新中國”,并沒有太多令人意外的地方。毛澤東在當年的多篇文章中,都明確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并直接指明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的政權建構,基本以前蘇聯為模板。1949年9月召開具有臨時國會功能的政協會議,其中確定的一個目標是通過普選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按新政協三年任期,時間大概為1952年底。不過,由于新政協聲譽和地位等考慮,中共決定先開第二屆政協會議,而把人代會延至3年后。
斯大林則建議中國盡快召開人代會。1952年,他對到訪的劉少奇說,沒有選舉和憲法,新政權會遭到合法性攻擊(見中央文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