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尋路中國(5)

這個地方叫作寧魯堡,這一帶很多城鎮的名字均含有“堡壘”的“堡”這個字,因為這些地方曾經是明代的衛戍要地。

這個地方叫作寧魯堡,這一帶很多城鎮的名字均含有“堡壘”的“堡”這個字,因為這些地方曾經是明代的衛戍要地。

一路向西,我開著車逐漸拔高。到山西北部,海拔高度已經超過一千二百多米。這一帶十分干燥,地表呈現出一片灰色,點綴其間的小山包呈棕紅色,繞山而行的溪谷把這些小山包切割得坑坑洼洼。一座座山巒的亮色仿佛被溪流帶走了,順著山坡流淌,再匯聚到農民們正在收割燕麥的田地里。只有這樣的山谷里才透著生機:綠油油的禾苗,黑黢黢的灌溉水管,和農村地區的老年人依舊常穿的淺藍色棉布衣服。然而,這樣的地方有一種質樸而簡單的美感。呈現出這樣開闊的景象,竟是頭一次,它在預示,再過去就是中亞地區的茫茫大草原。

走進任何一個溝谷地帶,烽火臺的遺址隨處可見。這些烽火臺用夯土筑成,夯土的顏色跟小山包的顏色一樣是灰暗的棕紅色,有六米多高。有些村莊甚至四周都圍著這樣古老的防御工事。往北大約三十多公里,就是內蒙古,在我的地圖冊上,這一帶的省界用我非常熟悉的符號標出。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譯者:李雪順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在穿過省界前的最后一個村子里,我把車停了下來。這個地方叫作寧魯堡,這一帶很多城鎮的名字均含有“堡壘”的“堡”這個字,因為這些地方曾經是明代的衛戍要地。在寧魯的場鎮中心位置,依舊矗立著一座古代堡壘,村子周圍圍著一段段夯土墻。村子里僅有一百二十口人,在古代軍事要塞的映襯下,現代村民簡陋的住房顯得十分矮小。

在有文物古跡的村子里停留時,我總會問有沒有人了解當地的歷史。在寧魯,村子廣場上一群上了年紀的人立馬接過話頭。“找老陳說說看,”一個人回答說,另一個人則蹣跚著要去找他。五分鐘后,陳振(音譯)來了。老陳五十三歲,常年的日曬給他留下滿臉皺紋,頭上留著剪得極短的花白頭發。身上穿著一條深色的警褲,草綠色的襯衫上釘著幾顆軍裝上常見的黃色紐扣,外面套一件軍人常穿的藍色制服,肩部綴著肩章帶,袖口繡了幾道條紋。在中國的農村,人們經常穿著淘汰的軍裝或警服,因為這類廉價的服裝非常實用。不過,這類服裝總是被胡亂搭配,或者尺碼不對,老陳的襯衣袖子長到了他的手指尖。跟寧魯傳承了這些夯土墻一樣,老陳似乎是承接了前人的一身衣著——從寬大的制服,到風化變脆的防御工事,這一切都仿佛是已然南逃的敗軍留下的廢棄之物。

老陳筆直地站在那里,我向他做了自我介紹。我說我從北京來,對長城感興趣,我問他對這個村子的歷史是否了解。老陳聽得很認真,過了一會,他清了清嗓子。“跟我來吧,”他說,“我這兒有些資料。”

我跟著他走過一段土路,來到一排土坯房前。走到最大的一幢房子前,老陳打開了大門,用磚石搭建的北方傳統土炕占了屋子里一多半的地方。冬天的時候,在炕的下面燒柴禾可以取暖。不過,在寧魯,當時還是秋天,老陳對于燃料也很節省。房間里很冷,他給我倒了一杯茶,正好用來暖手。他打開了柜子上的一個抽屜,取出用薄薄的宣紙訂成的一個簿子。帶著些許自豪,他把這個簿子遞到我的手里。簿子的封面是手寫的標題:

寧魯堡年鑒

研究形成于1992年1月22日

(未完待續;上海譯文出版社授權刊載,不得轉載)

網絡編輯:wanges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