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退步人生:與“成功學”相向而行的人生姿態】陳逢干:賺錢花錢都很難
陳逢干的財富不足以讓他躋身任何一個稍有名氣的富豪排行榜,""卻足以讓他將“花錢”當做一項事業。他說,錢財乃身外之物,如何賺到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花錢。
陳逢干的財富不足以讓他躋身任何一個稍有名氣的富豪排行榜,
卻足以讓他將“花錢”當做一項事業。
他說,錢財乃身外之物,
如何賺到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花錢。
十億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字?在富豪扎堆兒的中國,擁有這個數字的身家,難以躋身任何一個稍有名氣的富豪排行榜。但十億,也足夠讓成千上萬個貧困學生繼續學業,讓老無所依的人安度晚年,讓窮苦叮當的人重拾勇氣……十億是浙商陳逢干的家產,他拿著這些錢,投身慈善,把“花錢”當做自己的事業。
1
過年的時候,撥通寧夏青銅峽新井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逢干的電話,他說自己在天臺。這個位于浙江的小縣城,是陳逢干的家鄉。平日,他七手八腳地在寧夏忙碌著自己的事業,但每個月,都會回一趟天臺,因為那里有他的另一個家,有他對生活最深刻的理解。
陳逢干出生在天臺縣一個貧苦家庭,他不是一個幸運的孩子。7歲那年,一場大火將原本簡陋的家燒成灰燼,陳逢干失去了父親。喪父后,孤兒寡母六個人,連遮風避雨的地方也沒有,想蓋間小屋都成為難事。百般無奈下,只好將賴以生存的一點自留地換給別人。 生活難以為繼,母親改嫁了,陳逢干被迫開始了乞討的生活。千辛萬苦的路上,嘲諷和戲弄讓陳逢干一次次陷入尷尬和難堪的境地。而也有人向他施以善意的幫助和關心。在還是小孩子的陳逢干眼里,無論現實如何糟糕,后者似乎才還原了生活原樣。他記住了向他伸過來的每一雙手。
8歲時,陳逢干開始上學,但小學四年級已是家里所能承擔的底線。和大人們一起去農業合作社干活,一個半大的孩子比所有人掙的工分都多。陳逢干的勤勞努力被大家看在眼里,18歲的時候,社會開始激蕩,陳逢干從鄉親手里5元、10元地湊借到100塊錢。目標是去紹興做生意。
陳逢干最初做一些小買賣,逐漸地,他找到了經商的靈感。從安徽省安慶市的一家織襪廠買回下腳料,加工成襪子出售。這是他發家的產業,至今也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改變生活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陳逢干涉足了布藝和包裝業等多個行業,他的新型塑料包裝袋甚至壟斷了整個上海市場。而就在這時,已經大有斬獲的他在一個叫“真絲牛仔褲”的產品上栽了跟頭。賺到手的錢全部投進去,再加上向銀行貸款的600萬, 一夜間化為烏有。血本無歸的陳逢干背上了700多萬元的巨債。
對于一個沒有退路的人,錢總能成為考驗人生的難題。在這個無法逾越的溝壑面前,陳逢干開始一門心思尋找賺錢的方法。1999年,經過多方考察,陳逢干決定在寧夏投資煤炭業。三年后,屢敗屢戰的他以一千萬拍下寧夏石嘴山市大榆樹溝煤礦,又一個三年,在煤價大漲的契機下,陳逢干實現了二次創業。
接下來,他在全國接連購買和成立了多家公司,涉及能源、化工、制造和醫藥多個領域。事業的發展讓陳逢干再次踏入了財富的門檻,而這個距離對于曾經的他來說,是那么的遙不可及,甚至還有點迫不及待。時至今日,用陳逢干的話說:他完成了財富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沒錢的時候把錢看得重。
2
陳逢干現在的身家是10億人民幣。在現今的中國,這并不是一個可以排資論輩的數字。但他卻忙著把錢花出去。他不囤車買房—總共只在天臺和寧夏有兩套住房,且不是豪宅。他不穿用名牌, 不諳奢侈品,甚至出差時坐飛機、外出時住賓館都讓他感到額外滿足。他選擇了慈善,流水般把錢花向了這項稱之為“要當作產業來做”的助人事業。
2005年4月, 陳逢干和民營企業家徐亦兵商定:兩人每年分別出資250萬元和50萬元,建立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資助貧困生上學并獎勵高分考生。當年,這筆300萬的捐款成為寧夏史上份額最大的個人捐贈。之后,陳逢干便一發不可收,他堅持每年向這個基金會投入三百萬,同時,還在一切適當的場合把握住每一個機會做慈善。在他看來,慈善是一種幾率,在需要的時候一定要抓住。
陳逢干在慈善上的舉動一點也不符他低調的個性,甚至經常表現出一鳴驚人和一擲千金的張力。2010年4月末, 陳逢干第五次蟬聯 “中國十大慈善家”稱號,成為這項評選進行以來連年當選的第一人。頒獎開始前,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舉行了一場慈善拍賣會,在場的人有 “中國首善”陳光標、真維斯董事長楊勛和步長集團總裁趙濤等慈善名人, 陳逢干以全場最高價—321萬拍下了嘉賓簽名愛心樹,最后轟動全場的是,他在支票上卻簽下了遠遠高出落槌價的1120萬元。
3
對于慈善后續的工作,陳逢干也掛念在心。他的錢不僅要花出去,還要花到位才行。2007年,陳逢干捐資1500萬元在寧夏建敬老院。他經常催促跟進后續的流程和修建,最后建成了寧夏第一家大規模高檔次敬老院—大武口敬老院。在陳逢干眼里,這些老無所依的人比沒有生命的錢重要得多,“錢是紙做的,是死的,到一定數量時,錢不是錢,只是紙。只有用到‘活處’,錢才是黃金。”天臺也是陳逢干不遺余力使錢的地方,大到修路,小到個人的生老病死,凡有需要,他不會拒絕。幾千幾萬幾十萬,到底資助了多少錢,他自己也沒個明確的數字。他只是覺得, 錢需要花在刀刃上。 他喜歡套用一句老話:“錢乃身外之物。商人不能把錢看得太重,要懂得回報社會,這才是最大的人生財富。”
迄今為止,陳逢干的大額慈善捐款已近億元,相當于他總資產的十分之一。這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至今也不太會用電腦。他卻把慈善當成人生最大的投資和產業,天天在思索如何把錢花出去,不然像金融危機來襲一樣,如果公司突然倒塌了,或者人都不在了,連花錢的機會都沒有了。
生長在浙江的他,鄉音猶在,而在寧夏生活近十年的他,又帶上了一股渾厚的西北腔。這就像他的兩個身份—企業家和慈善家—一手掙錢,一手花錢。掙錢的時候他屬于聞名天下的浙商,精明、敢闖、吃苦耐勞;花錢的時候他是慈悲在懷的善者, 和氣、舍得、不計得失。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