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退步人生:與“成功學”相向而行的人生姿態】放下一些,拾起一些
有那么些人,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他們的名字代表著成功,但不知從何時起,他們的名字卻若隱若現地同佛教聯系在一起。比如,海航董事長陳峰、鳳凰衛視董事長劉長樂、歌手李娜、孟庭葦、齊豫和王菲……
心放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有人心放在名利場,心就在那里跟著熱鬧;有人心放在清凈佛堂,心就在那里跟著清凈。
心靈得涅 ,那么退也是進,往佛法里進;遠離也是近,離自己的內心近。
有那么些人,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他們的名字代表著成功,但不知從何時起,他們的名字卻若隱若現地同佛教聯系在一起。比如,海航董事長陳峰、鳳凰衛視董事長劉長樂、歌手李娜、孟庭葦、齊豫和王菲……如果繼續,這份名單還可以連綿不絕。且無論他們是在何時何地何種緣分下接觸到佛教進而信仰,也不論他們是出于何種目的將自己的成功與佛教聯系一起,我們唯一可以確信:塵世的成功,不再能夠滿足他們的心靈,他們選擇某種程度從俗世的“退出”,進入佛門凈地,慰藉自己和身邊人。
也許,疾馳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們還無法理解他們的這種 “退隱”,因為用世俗的標準來判斷,功成利就,還有什么不滿足呢?然而,名利從來都不是快樂的代名詞—坐在禪宗大師釋明生和密宗堪布慈誠羅珠的對面,這是他們要講述的第一堂課。
1
“世界上沒有快樂的地方,只有會快樂的人。”主持眾多寺廟的廣州光孝寺方丈釋明生在接受采訪時開門見山地說。
兔年初一,逾二十萬市民到光孝寺燒香拜佛。明生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偶遇一個高考生,學生向明生請教一舉高中的方法,明生說:“你不要把那當作高考。你先要把高考放下。”學生聽得神情迷惘, 似懂非懂走了?;叵肫疬@段,明生說:“這種‘放下’,看起來是一種妥協,其實不然,那是為了給事物騰出更大的空間。此為‘以退為進’。”
這讓明生回想起當年以一曲《青藏高原》唱響中國的李娜。1997年,正當走紅的李娜在光孝寺受戒,遁入佛門。同樣,明生認為那不是退步,而是在另外一個方面完成她的人生價值。在明生眼中,李娜出家前在歌曲上給人愉悅,出家后,如果她講經授法,提升自己的作用,不僅會轉變個人素質,提升個人道德,而且會成為使別人變成一個善人的好人。“成功”只是世俗貼給人的標簽,是相對的,這兩個字只是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明生相信在每一個“成功人士”的心中,自己都是不成功的。而人最要緊的是以平常心對待,記住自己的清凈心。
對于明生自己來說,他不僅擔任著全國人大代表這樣的政治職務,且掌管著包括六祖慧能受戒過的廣州光孝寺、珠海普陀寺等眾多寺院。 如何在這兩極中找到平衡,是一種學問。而近年來興起的佛教熱,也形同此理。明生的做法是:“用出世的理論指導入世的行為。”他概括原因為:“佛教,其實是在對現代人進行道德教育。佛教強調空性,意為世界萬物變化萬千,人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丟了自己的內心。信佛,能夠幫助世人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香港娛樂明星曾志偉也曾表達過類似的意思,為什么娛樂界明星多選擇信佛?因為娛樂圈“太無常”。他們需要內心的安定。
2
大年初八的時候,在外放生的慈誠羅珠堪布才有空在家接受我們的采訪。這位常隨法王晉美彭措左右的密宗高僧,每年都要利用空閑時間去各地放生,雖然行蹤不定,卻是眾多社會名流的佛門上師,總有很多人想借助他尋求自己的心靈安放地。不管明星或者富豪,走進慈誠羅珠藏香彌漫的家中,他們外在的各自顯赫如同塵間他物,眾相平等。在慈誠羅珠看來,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未曾獲得金錢和名利的人,執著地相信物質能帶來幸福,于是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成功以后卻被隨之而來的貪欲、浮躁和嫉妒折磨,短暫的幸福感消失,唯有尋求更高的精神歸宿才能真正幸福。
李連杰是慈誠羅珠的弟子之一。這位享譽世界的武打明星本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師,由于語言不通得不到良好交流。2007年,在這位上師引薦,李連杰認識了慈誠羅珠,短暫交談后,李連杰對慈誠羅珠銳利理智的佛陀教義感到驚嘆。遂邀慈誠羅珠到他上海家中講佛。一星期后,早已在佛門修行的李連杰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人類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幸福和快樂,以及維系這種快樂和幸福的安全感,不過,想要這種生活則更需要一種‘平衡’”。對 “平衡”的實踐就是在那一年,他成立了慈善組織壹基金。
不僅李連杰如此,慈誠羅珠的很多弟子亦如此。他們多處在社會最容易滋生貪欲、腐朽和墮落的名利圈,經歷過后,有智者相對更能看透人性本質。因為在名利場這個大舞臺上,所有的人性美丑、世事變遷和悲歡離合都能得到最集中和鮮明的展示,沉溺于此,還是冷眼觀望,全在自己掌控。 在堪布看來,更多成為佛教徒的名人,也許對佛學的了解并不能達到李連杰的理解層次,但重要的是,他們同樣開始在復雜混亂和讓人眼花繚亂的名利場中,意識到了內在精神的歸家渴望。
那能否真的需要放下名利及一切?慈誠羅珠反問:“你覺得放下是什么?不就是放棄現在所有的名利物欲以尋求精神上的幸福感嗎?當你擁有名利后應該放下貪心、嫉妒和猜疑,而不是物質。如果你是一個老板,為求心靈平靜放棄產業,那你的員工怎么吃飯?佛要你學會放下妄執,學會包容和感恩,用更積極的態度去回報帶給你財富的員工和敵人。”這和明生的觀點如出一轍。明生說:“放下不等于放棄, 而是要以變化的眼光看世界。”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