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處】京都,尋找靜音修行

京都是修心旅者的天堂。若懂得尋找靜音的角落,譬如,尋找她的山音水聲,享受融入她安靜的懷抱中,自能凈化身心,修養品性。

京都是修心旅者的天堂。若懂得尋找靜音的角落,譬如,尋找她的山音水聲,享受融入她安靜的懷抱中,自能凈化身心,修養品性。

千古以降,修靜的方式離不開聲音的運用。萬物都有其獨特的聲音振頻,修靜的最高境界是“觀音”,讓萬物回歸它原來的振頻,原來的聲音,靜觀其音,覺知萬籟俱寂的最微小波動??茖W的原理是,通過獨特的低振頻刺激身體,讓腦波馬上進入放松和安靜的狀態,平衡雜亂的思緒。走到遠山海邊較容易感受安靜,正是因為山和海的獨特振頻跟身體產生紓緩的共振,讓細胞放松,進入安神和滿足的狀態。

真正懂得什么是靜的人都知道,靜是調校的動,而不是死寂靜止。去京都,是去欣賞世上其中一處最精致的美學文化,而這種美學不僅于形式,它更是修養“靜之道”的心靈境界。京都分五個主要游區:洛中、洛東、洛西、洛北和洛南。洛中是火車站一帶的市區中心點,其余地區,可以找到非常多靜隱地。我最喜歡到偏遠的山區,走進鮮有游人造訪的古寺和山林,吹奏尺八,打開自己,跟山水親密。

掃葉歸空與遣水藝術

七年前第一次到京都,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舉世聞名、美得令人窒息的火紅楓葉,而是她的川河聲音。坐火車到西邊市郊的龜岡,在保津川登上原始的手搖小艇,看船夫撐木槳,聽木槳跟川流擊碰出“洞洞”細語,催眠如開往世界另一端的搖籃曲,安詳動聽。整條小船坐了十多人,由三個船夫前后搖槳,在兩岸環山的河川上漂流兩小時。難忘船夫插槳水中,翻過大小激流的原始勞動節奏美。沒有人說多余的話破壞水音靜,這份對山水和勞動者自發和自律的尊重,深深感動著我。

山和水是一靜一動的陰陽圓融,山有山的聲音,水有水的聲音。細心行走京都,你會發現,最能修心養靜的地方,不只是屹立山中安靜的古寺, 也是古寺周遭的聲音。為擁抱她的靜,去年我們選擇十二月到京都,是游人最少的月份,紅葉和飄雪地上相遇的初冬季節。每天,隨心去一個最偏遠的寺院。

洛西的高雄是較僻遠安靜的山區,我們先訪最偏隱的“高山寺”。入冬后幾近無人拜訪,遺下遍地苔蘚和落葉。幽深林里傳來沙沙聲,隨音尋找,原來是位女園丁在孤身掃葉。小時候曾經想過長大后最想做的工作,是在寺院里掃落葉,就是為聽能奇妙地令一切變得更寂靜的沙沙純音。掃葉的音律令時間凝住,定定地站在林中傾聽,體驗光是站著也震撼的神圣。待園丁停工離去,連空氣也凝住了,一切回歸空靜。掏出深愛的黑尺八,吹奏即興調,讓原始的竹管聲穿透山林的冷靜,與天籟飄渺共振,定神忘形。

大概站了很久,被同伴輕輕喚醒,才緩緩起動,走向“神護寺”旁的東海自然步道,途經“清瀧橋”,巧遇日本水音設計的藝術精髓。日本的靈修藝術擅用水,懂得呈現水能動能靜的陰陽合氣之道,完成激情與安靜親抱的洗禮。橋邊是個小瀑布,流水繞經精密的“遣水”(Yarimizu)設計,即是在不同的水流位置放置阻力如石頭,層級等,讓流水變成樂器。瀑布旁邊是一條長長的層級,創造流水躍下的音律層次。瀑布底放置了不同的“回石”或“水分石”,讓水流回轉,分歧,奏出水之交響樂章。你若是夠細心的話, 閉上眼睛,也能聽出不同層次和方位的流水聲,把心交給跳躍的水音洗滌心塵。

不舍得讓水聲停止,沿著清瀧川河邊走一個多小時兩公里的山路到清瀧,全程盡是淙淙流水聲。語言消失了,只許心靈跟河川水乳交融。

水琴窟與洞中尺八

洛北的延歷寺是最偏遠的隱世古寺,在與滋賀縣交界的比叡山,那是日本佛教的發源重地,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沿著長長的石梯走下去是“根本中堂”,里面的如來佛像前點著千年來從未熄過的法燈。“凈土院”前是一片枯山水,以石頭擬山,以流動的沙粒紋理擬水,在虛擬的山水中禪定冥想,靜默“觀音”。再走過去便是“釋迦堂”,是山中最古老的佛堂,沿石級爬上靠在旁邊的小山坡,盡得峰勢,和天靠得很近。敲響磬鐘,多重泛音縈繞山頭,敲醒多少人間困擾。肅穆鐘下,聽回音蕩漾,撒手放空執著。

寺內有“水琴窟”(Suikinkutsu),是日式禪院或花園里特有的水音裝置。它的結構精密,流水經石池下流到地上的石堆,石堆下面隱閉了一個倒轉的陶缸,流水通過缸上的一個小洞口流入缸內的小水池,產生寧靜悅耳的滴水琴音。清澈的水滴聲音蠻有詩人但丁筆下從凈界寫到天堂的《神曲》妙境,具有洗滌靈魂的治療作用。這個水琴窟有兩處相連的靜音水琴,旁邊有指示,提醒你停下腳步,靜心聆聽,修心養性。日本寺院對修靜的認真和細密心思,令人敬佩。

從延歷寺的西塔走向橫川,是我最愛的一段路,非常幽靜,沿途穿過一個小山洞,像走進尺八竹管內。延歷寺建立同時,正是尺八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年代。掏出尺八,在零度的山洞里吹奏最愛的《手向》,是向生命致謝和亡魂致敬的修行本曲。尺八聲在小黑洞里蕩氣回腸,穿越生死無極時空,只有聲音才能做到跟天籟杳然融合的靈

性效果。尺八融進山洞,我融進尺八,尺八是我,我是尺八。

空,是讓聲音消失

大原是京都洛北的森林地帶,鄰隔比叡山,是修行者靜修之地。大原是佛教音樂“聲明”的發源地, 有“大原聲明”的稱謂。所謂 “聲明”,是起源于印度關于聲音的一門學問,后演化成頌佛歌謠和頌經的音律,是以聲音修行的一種法門。除佛教外,聲明對日本音樂如民謠等亦產生重大的影響。

大原是慈覺大師圓仁(794-864)的開山道場,他曾在中國天臺山修習梵唄的聲明,回國后在比叡山和大原一帶建立道場,傳習聲明。后來弘法大師良忍(1072-1132)在大原圓仁的道場建“來迎院”,使大原一派的聲明修習發揚光大,成為日本誦經梵唄的中心。沿著來迎院旁邊的山路向上走約二百米,有一處瀑布,據說是良忍帶領徒眾在此大聲誦唱聲明,水聲和聲明的震撼力渾然融合,索然寂滅消失于異空,剎那天地無聲。其后瀑布被冠名“音無之瀧”,是瀑布聲消失于空無的意思。瀑布前,靜聽同伴吹奏“瀧落之曲”、“奧洲流”和“三谷”,關于山和水的尺八曲。瀑布聲隨尺八聲被攝進宇宙跟心冥冥相連之太虛,剩下空靜。

來迎院旁邊是“三千院”, 被“律川”和“呂川”兩條河川包圍著,“律呂”是中國古時的調音器,由六律和六呂共十二竹管組成,也代表音律。川之取名是與聲音協調和諧之意。古人重視“樂和律呂”之道,朱熹曰:“律呂乃天地自然之聲氣”,謂音樂要跟律呂之聲協和,才合乎自然之道。三千院將川流引入院內的遣水道,全寺幾乎每個角落都能聽到淙淙流水聲,讓人行禪靜修,與律呂共鳴。

一頭白鳥停在簡樸的石雕佛像上,霎時展翔起飛,漸遠淡出的拍翼之聲凋零于古杉木與苔蘚遍地的靜院中,是心靈放飛的奧妙梵音?;爻虝r, 泥路上放了一把掃把, 隨手拈起掃葉,為旅程送上騷動靈魂的最圓滿禪音,再沒有比這更完美的純音人間世。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