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白雙全:藝術讓生活更有趣
雙全這個名字有兩全其美的意思。他總能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找到創作靈感,做到生活、創作兩不誤的完美結合。作為香港當下最活躍的年輕藝術家之一,白雙全于2009年6月代表香港參加了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受到國際藝術界的廣泛關注。
雙全這個名字有兩全其美的意思。他總能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找到創作靈感,做到生活、創作兩不誤的完美結合。作為香港當下最活躍的年輕藝術家之一,白雙全于2009年6月代表香港參加了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受到國際藝術界的廣泛關注。
“想住海景房?很簡單,拿五支可樂瓶裝滿海水,再掛個海岸線地圖放在房間,那不就是海景房了么?”香港年輕藝術家白雙全幽默地說。
所謂的住海景房,是白雙全的作品《擺放在家中的海平線》。他在維多利亞港的地圖上畫一條橫線,橫線穿過五個海岸,在每一個海岸收集一瓶海水,讓每瓶海水的高度保持一致,擺成一列放在家里,于是成了一條連續的海平線。通過簡單的五瓶水,完成了一件似乎不可能的事—把無限海景搬回家里。“因為家里沒有海景,于是我想將海景帶回家,我們只要付出努力和想象力,都可以在家中看到海平線呢!”
“我只想證明給我媽媽看,我是有工作的”
“如果長得帥一點,他應該會更出名”,一位資深藝術家如此評價白雙全。是的,初見白雙全,你可能會覺得他一點也不“藝術”:前額略帶油光,肚腩微微突起,蓄著一束小山羊胡子,背著背包,戴著透明色框眼鏡,休閑衣服隨意搭配,整齊得像個書生。
然而,這并不妨礙白雙全從眾多香港藝術家中“跳出來”。2005和2006年,剛畢業不久的白雙全先后獲得了澳門藝術博物館頒發的“海外交流獎”,及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的“利希慎基金”。2009年,他更成為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的唯一參展代表。
這個生于福建、長于香港的大男孩于2002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修神學。在畢業前一年,為了搞畢業創作,他與另幾名畢業生在香港火炭火車站附近的工廠租了一個工作室,這就是后來有名的“二樓五仔”工作室。在“二樓五仔”的幾年,生活很簡單。閑時,他會與“二樓五仔”成員在附近踩單車、打籃球,甚至吃晚飯,喝酒至天亮。
2003年,正逢SARS肆虐之際,剛畢業的白雙全在找工潮中四處碰壁。他焦慮過,掙扎過,最后卻決定給自己放假,好好地呆在“二樓五仔”里做攝影、繪畫和混合媒介等藝術創作。直到《明報》找到了白雙全,邀請他擔任將近三年的藝術專欄作家,那是白雙全人生的轉折點。后來,為人熟悉的作品就是在這段日子里構思出來的。
2008年,他在廣州的維他命藝術空間辦展覽,主題為“日(日)夜(夜)”,首次在內地嶄露藝術才華。當時他的作品《馬來西亞四天五夜游》深深打動了觀眾,他全程蒙上眼睛(扮盲人)參加一個五日四夜的旅游團,再用鏡頭被動地記錄下一個陌生地方的間接的視覺經驗和旅行記憶。
不同于別人的定義,大多數場合他總是這樣介紹自己:白雙全,男,后生仔,喜歡看豐子愷的漫畫,聽陳百強的歌,還有和別人分享日記。對人情有時婆媽得近乎老土。讀藝術,但相信與人溝通更加重要。以藝術為生。
但通常,白雙全喜歡別人稱呼他為小白,那樣更親切些。 抱著“希望能留下美麗的想象給我的讀者”的信念,生活在他眼里,與常人不同,一件平常的、看似無聊的事情就能在他那古靈精怪的腦子里產生絕妙創意。無論是《擺放在家中的海平線》,還是《呼吸一間屋空氣》、《生命的間尺》,白雙全都將藝術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從不嘩眾取寵,卻總能以作品的趣味和深意打動人心。“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東西給我靈感,作品則讓我對世界有不同的看法。我的作品,是在香港找到各種有趣的東西。”白雙全說。
但由于香港對藝術創作者的偏見,在香港搞藝術不算是一個職業,通常被人以為是一班無所事事的人所從事,而白雙全的媽媽也替他捏一把汗,一直擔心他找不到工作,無法維持生計。“這么多年來,我只想證明給我媽媽看,其實我是有工作的,我在搞藝術。”
創作用來對抗負能量
白雙全可謂是一位“鬼才型”藝術家,相比起香港人快速的生活節奏,白雙全出奇地“慢”—他總是漫無目的地在馬路林蔭道邊閑逛,會發呆地看著公車牌的數字沉思,會在某幢高樓下等待所有住戶關了燈光,也會固執地在某地靜靜等候未知的朋友。
有一天睡覺前,白雙全在房中聽到自己的呼吸聲,突發奇想:我多久才能用完這間房間的空氣?他租了一間房間,將自己每口呼出來的氣都放進一個塑料袋中,塑料袋在房間中越來越多,直至這些膠袋填滿整間屋為止,這個過程一共用了10天。“好像我的呼吸將我從這個房間中排除一樣,這個瞬間感覺很特別。”白雙全如此詮釋自己的創作體會。這個作品《呼吸一間屋空氣》后來在韓國釜山雙年展上得以展出。白雙全擁有敏感的觸覺,對生活有著細膩的體會,即使是無處不在的空氣和呼吸,也能讓人驚喜。
白雙全的作品平靜而溫馨,沒有當代藝術家常見的歇斯底里和驚心動魄,但卻總能讓人想到生活的美好。他愛玩“等朋友”的游戲:選擇一個地點站著不動,直至認識的人出現。有一次,他在九龍塘地鐵站等到了2年沒見的大學同學Jacky。Jacky問他,“你怎知道我會在這里經過?”他回答,“其實我并不知道,只是我在這里等了你很久”。
簡單如硬幣,他也能創造出別樣的味道。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把五個硬幣圍一朵小花形狀,在下面畫一個花莖和兩片葉子,并寫上日期,等待“有需要”的人拾去,而拾起錢的人仿佛也收到一朵花?!督o路人的一朵小花》這個作品就這樣形成了,白雙全說:“直接捐錢給乞丐或許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如果我們把方式轉換了,就有不同的效果。” 看著這個作品,不禁讓人想起海子的詩句:“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在現在的香港“伙炭藝術村”,還保留著白雙全的一個作品《生命的間尺》。這是白雙全2005年在“伙炭”時創作的,刻在“伙炭”叢林的樹上。對這個作品,白雙全頗有感觸:“木尺為什么會準確?因為這塊木已經死了,不會再生長,才能準確地量度刻度。但我見到這棵樹的時候,它是有生命的。我就將刻度印在上面,刻度會隨著樹的生長而擴大,這樣刻度不準確了,樹與尺子存在矛盾,會抵消尺子的功能。”對白雙全來說,這棵樹和他在上面印下的刻度也是他自己對“伙炭”的印記。“做的時候代表是那時想要的,我的新作品會隨著心境出來,現在不可能做回那時心境的作品。”那時候,“二樓五仔”一幫哥們一起為了藝術而努力,“大伙兒一起繪畫,一起工作,一起睡覺的情形真叫人難忘。”
白雙全的腦子里似乎有著無限的創意,但他卻將自己創作的原動力歸于情緒上的負能量。“我家里的成員都容易情緒波動,小時候不覺得,現在越來越覺得這個波動其實是由我的基因來的,它令我對很多東西很敏感,比別人更容易陷入低落的情緒。而每一次,我必須把自己拉上來,這個拉上來的過程往往就是我的創作。我相信我的創作原動力大部分是來自情緒上的負能量,當負能量達到極點,就要靠創作聚合而來的正能量去對抗,使身體和心靈達到平衡。久而久之這成了身體的自動調節機能。”
正是這種由內而外的能量,讓他得以在藝術世界里自由穿梭,產生讓人振奮的作品。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