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云,當年的風情
南方周末至今共寄贈我四本書:
《后臺三》、《掃起落葉好過冬》、《賈想——賈樟柯電影手記》、《密涅瓦火柴盒》。
首先表示下感謝,下面隨便說幾句:
《后臺三》收到后被同學借走了,現在才剛看一點。
《掃起落葉好過冬》(林達),也是剛看了一點,不過非常喜歡這本書,很有思想性。
《賈樟柯電影手記》看了絕大部分,還在繼續看,賈是批判主義者,挺喜歡這本書。
《密涅瓦火柴盒》,看了大部分,我認為這本書倒不怎么樣啦,對我來說,除了多了一些對意大利的認識,以及了解了二戰的一些知識,其他倒沒什么啦。
寒假看了一本感覺很不錯的書:《昨天的云》(王鼎鈞著,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這是一本回憶錄。
作者1925年生,山東臨沂蘭陵人,1949至臺灣。我從中獲得不少東西,如當年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
“求雨的場面驚人,幾百壯男赤身裸體在鑼鼓聲中跳商羊舞,受烈日燒烤,前胸紅腫,后背皮膚干裂,嘴唇變形,喝水張不開口”。
“我家的客廳,地上鋪著方磚,方磚上一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八仙桌和后墻之間,是又窄有長的條幾。八仙桌上擺茶壺茶杯,條幾上擺文房四寶、花瓶,以及把成軸的字畫插在里面存放到瓷筒子。”
“當年,人事資料要記載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的姓名,每個人都要記住自己的三代,否則就是大笑話,倘若求職,寫不出三代的人一定落選”。
古訓“打亂居鄉,小亂居城”。
“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要來到”“干冬濕年”“夜晴無好天”“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一位縣長被調任,全縣人民送別那位縣長,“香案上并不燒香,擺著清水一碗,鏡子一面,豆腐一塊,青蔥幾棵,用以象征范縣長的‘清似水’、‘明似鏡’、‘一清二白’。”
政治:
“在圍墻上刷子:反對共產共妻”
土匪:
“要嫁嫁個當家的,
吃香的,喝辣的,
盒子槍,夸夸的,
腰里銀元嘩嘩的”
又如關于抗戰的一些歷史知識:
“日本鬼子抱窩,國民黨吃喝,八路軍唱歌”
童謠兒歌:
“天昏昏,地昏昏,
滿地都是抗日軍,
日本鬼子他不打,
專門踢蹬莊戶孫。”
“八路軍,搗蛋的,
十二支隊逃難的,
XX支隊討飯的。傳誦幾天后改為‘八路軍,抗戰的’”
“日本一殺人盈野得土,不能以殺人盈野治民,笨手笨腳地做了些所謂‘宣撫’工作,例如巡回放映電影,定期做醫療服務,平時日本兵外出不在佩帶軍刀,對在外鬧事的日兵加以‘處罰’等等”
“花姑娘的有”
“滿江紅(吳佩孚 作)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潮大作,想當年吉江遼沈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外族任縱橫,風塵惡。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奪,嘆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游,念彌陀。”
“......有個男的偏偏不逃,他用白紙紅紙剪貼了一面日本國旗,朝日本兵揮來揮去。日本兵毫不客氣,給了他一顆子彈,望著他倒下去。下面一個動作就更出乎人們意料了:那日本兵走到尸體旁,從地上拾起那面簡陋粗糙的太陽旗,恭恭敬敬地折疊起來。”
關于國民性的批判:難民逃難時,日本兵從后面追過來,“就在這受蹂躪的人替他們爭取來的一瞬間,其他難民逃得無影無蹤。這種事,報紙上也沒登過。好像是嫌難民太窩囊太沒種了,不提也罷。那一小撮日本騎兵怎么會有那么大膽子?中國難民的人數超過他們十倍,他們竟敢當中卸裝。..l...他們哪來的這份自信和從容?不對?不該如此順利,不會如此簡單,這叫人太不甘心。”
書中也有關于寫字、作詩、作文等文化知識:
“他老人家說,文章不是做在屋子里挖空心思產生的,要走出去看,走出去聽,從天地間找文章”
老子“民之難治,以其多智”|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正如序言中作者所說,“這‘最后一本書’為生平所見到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回報”,書中很多人物、故事讓人感動。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