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青,畫個鳥
葉永青有個展覽,名字叫“畫個鳥”。這個意思一方面說“畫”的是“鳥”,不是畫鳥。一方面在黑色幽默層面,“鳥”不是個“東西”。
責任編輯:姜弘 李邑蘭 實習生 陳識 蔣瀟
葉永青畫的一只鳥賣出25萬,這在他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在網上卻引來爭議,許多人說,那樣的鳥,我也能畫,憑什么你就能賣出25萬?
“我請一個做生意破了產的老兄在這里吃面條,吃了一碗,這老兄不安地問我,我還能再添一碗嗎?我說,別說兩碗,三碗也沒問題!”葉永青以很快的速度吃完了一碗面,又要了第二碗。
小飯館在四川美院旁邊馬路邊一條算不上小巷的狹窄旮旯里,墻上畫了個“拆”字。老板是一個老頭,在外面房檐下的鍋灶上忙活。飯館的地方太小,飯館里放著四張小桌子,地上亂七八糟地扔著一些擦過嘴的餐巾紙團子。“環境不好,面條不錯。”葉永青擦擦吃得滿頭大汗的光頭。在四川美院讀書和教書的20年,他是這里的老主顧了。
從飯館出來,拐進街邊的一個望江茶館,這是重慶所留不多的破舊的、四面透風的下里巴人茶館了。茶館里還有一處高臺,葉永青指著那里說,他常常把這里當課堂,他給學生們“瞎編”了一門“講評課”,不是他給學生講,是每個學生領到題目自己找材料,演講5分鐘。“藝術是讓我們覺得人生有趣的那一部分,不是把我們訓練成某一種人。”
四川美院所在的重慶的這片城鄉接合部就是黃桷坪。
2011年1月3日晚上,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舉著抖索的紙,站在寒冷的夜幕下,宣布葉永青在黃桷坪20年的回顧展開幕。羅中立比葉永青高一年級,但大10歲,一輩子都在油畫《父親》的巨大成功籠罩下艱苦地尋求突破。
葉永青在1980年代中期迷醉于摹寫西南風情,創作了一批浪漫、憂郁的繪畫作品,《離開和留駐在最后一塊草地上的兩個人》便是其中之一,當時,他的同學好友已經在中國畫壇聲名鵲起,而他還寂寂無名。 (葉永青/圖)
“藝術是種子和植物,一直在成長”
四川美院的官辦藝術區,承擔這樣的非營利性展覽頗不容易?!懂敶囆g家》雜志主編俞可成了這個系列展覽的策展人,羅中立、張曉剛、方力鈞等藝術家都已經在這里展出了,葉永青的展覽持續到2月。接下來是王廣義、周春芽等人的展覽,看樣子是把中國當代藝術功成名就的那一批拔尖人拉到偏僻的山城挨個“過堂”。
在俞可看來,比起方力鈞背后有公司化支撐、一二百個集裝箱的陣勢,葉永青的文獻式展覽顯得有點“輕”。葉永青個人出資三十多萬布置展覽和出版畫冊,還自己掏錢請一幫老朋友來,算是名副其實的“非營利性”。
“我喜歡輕的東西。”葉永青說他就是要“避重就輕”。他要躲避“紀念碑”、“塔”等等成功學的“建筑模式”的展覽。“我不是告訴人家一個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技術這樣的東西,而是想看看已經過時的歷史還有哪些對今天發生影響,藝術不是建筑,藝術是種子和植物,一直在成長。”
葉永青說他很容易搞到商業贊助,但那樣一來,他那些“被收藏、拍賣到海外和民間的什么地方的東西”,要租借和運輸回來,“背后的運作是赤裸裸的金錢”。他不滿的是,今天的藝術變得和商業一樣“唯利是圖”,人們不相信藝術,只相信技術、方法和資本。
他相信能有不一樣的展覽。他和學生一起在黃桷坪塵封的倉庫里,忙碌了兩個月。這種清理的過程別人幫不上忙,一張破紙在別人眼里真的是破紙,是陳舊發霉的垃圾,但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