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馬克思——《德國人》及德國形象工程
人們對馬克思的誤解遠不止“腳印”?!榜R克思在一些國家被奉為神話,成為體系、制度的代名詞,也被一些人當作敵人,我需要排除對他的形象扭曲或美化等各種影響,復原馬克思真實的歷史原形?!惫柼卣f。
責任編輯:陳明洋 實習生 蔣瀟
馬克思是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暢銷書作者,但只有極少數人完整地閱讀了他的全部著作。自馬丁·路德以來,還沒有哪個德國人像馬克思一樣,對人類歷史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德國人·馬克思與階級斗爭》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德國人》每集的片頭都重復著這樣的疑問。 (ZDF/圖)
燕妮從生活到信仰,一直支持著馬克思。 (ZDF/圖)
馬克思和燕妮的女兒在旁邊看著垂老的父母,好像他們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而不是即將永別。 (ZDF/圖)
1848年革命慘敗,革命者被抓捕被槍殺。圖為片中即將被處死的革命者。 (ZDF/圖)
新千年的頭十年,英國、美國、德國先后用電視紀錄片的方式,講述各國歷史及其文化英雄,這既是一種視聽歷史教材,更是一種國家形象工程。
BBC在2002年推出了長達15集的《英國史》。講述了從4000年前鐵器時代一直到當代的英國歷史。2010年4月,美國歷史頻道播出了12集的《美國:我們的故事》。這部制作精美的講述美國歷史的紀錄片,經由奧巴馬推介給美國民眾。
繼2008年成功推出第一部《德國人》之后,2010年12月10日,德國電視二臺(ZDF)推出了第二部《德國人》,十集系列片中的第七集是《馬克思與階級斗爭》。
2003年,BBC曾經制作過一部以《馬克思》為名的紀錄片。一位被扮演的馬克思穿行在現代英國的街道上,用電腦打出自己的著作,并且按下保存鍵。主持人生動淺白地講述馬克思的故事(愛情、私情、窘困)和馬克思的主張(辯證法、資本論)。按照習以為常的標準,這是一部不那么“嚴肅”的紀錄片。相形之下,《德國人》中的“馬克思”就嚴謹得多。
至少,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留著規模不同的胡子。“德國人的歷史實際上是德國胡子的歷史。”《德國人》系列片編輯格奧爾格·格拉夫說,“詩人莫里哀早就認識到了胡子的重要性?!兜聡恕返诙康淖谥家彩悄腥吮仨氁泻?。最著名的大胡子就是卡爾·馬克思。幸好胡子現在已經不時興了。但我們必須給演員粘胡子。”
該片的化妝師工作間就像理發師的發廊,只是化妝師不是把胡子剃掉,而是讓胡子長出來。
歐利夫·博伊森在片中飾演卡爾·馬克思,每天為了使他長出一部馬克思的大胡子,化妝師要用去整整2個小時。“我們從沒聽說過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地上還磨出過腳印。”彼得·哈爾特斬釘截鐵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哈爾特是德國電視二臺當代歷史頻道編輯,也是大型電視片《德國人》中《馬克思與階級斗爭》的撰稿者。
《馬克思與階級斗爭》是整部系列紀錄片第二部的第七集,全集43分鐘。在片中,演員歐利夫·博伊森扮演的“馬克思”坐在他工作的大英博物館閱覽室里,撰寫著人生中最重要的《資本論》,也是在這里,他從一個思想家變成了一個語言學研究者。
人們對馬克思的誤解遠不止“腳印”。“馬克思在一些國家被奉為神話,成為體系、制度的代名詞,也被一些人當作敵人,我需要排除對他的形象扭曲或美化等各種影響,復原馬克思真實的歷史原形。”哈爾特說。整個《馬克思與階級斗爭》,也是從“誤解”開始。
《德國人》片目
第一部
第一集:奧托與帝國
第二集:亨利四世和教皇
第三集:巴巴羅薩王權
第四集:路德和民族
第五集:華倫斯坦和三十年戰爭
第六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及女皇
第七集:拿破侖和德國人
第八集:羅伯特·布魯姆和三月革命
第九集:俾斯麥和德意志帝國
第十集:威廉二世和世界
第二部
第一集:卡爾大帝和薩克森
第二集:腓特烈二世和十字軍東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