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地震特輯】地球自轉為何減少1.6微秒?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稱,日本這次地震導致地球自轉快了1.6微秒。有人把這與“2012世界末日”聯系在了一起,但其實這種微秒量級改變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影響。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聲稱,日本這次地震導致地球自轉快了1.6微秒。有人把這與“2012世界末日”聯系在了一起,但其實這種微秒量級改變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影響。而且,即使沒有發生地震,地球的自轉速度也一直處于變化當中。
圖片說明... (果殼網/圖)
3月11日,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8.9級地震(后修正為9.0級),這次日本地震是1900年以來第5大強震。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地球物理學家葛羅斯(Richard Gross)的計算,它導致地球每天的自轉時間減少了1.6微秒。有心的讀者應該還記得,類似的情況在去年智利地震之后也出現了,當時的計算結果是地球自轉時間減少1.26微秒。而2004年發生在蘇門答臘的地震,則使得地球自轉快了6.8微秒。
有些人將這種地球“自轉加快”的效果與“2012”之類的末日論聯系在一起??蓪嶋H上,這種微秒量級改變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影響。這種微不足道的變化只有用最精密的地球衛星才能觀測出來。
轉動慣量變小,自轉變快
一般我們想象中的地球是一個光滑精致的球體——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8米)只相當于地球半徑(6400千米)的千分之一,我們手中的乒乓球都比地球表面粗糙得多。不過,地球并不是一個完全不變形、強度無限大的剛體玩具。眾所周知的“板塊構造學說”就認為整個地殼是個支離破碎的結構,并且各部分還在不停地相互擠壓沖撞。我們所見到的高原山峰、巨大海溝就是板塊運動的杰作。地震也是這種運動的形式和后果之一。
對于旋轉的地球來說,其自轉速度的快慢跟它的轉動慣量有關。簡單的來說,轉動慣量就是質量乘以半徑的平方。地殼運動(包括地震)會影響地球內部的物質分布。一般來說,正如水向低處流,物質傾向于向地心方向運動,這樣地球的轉動慣量就會減小,從而使地球的轉動速度加快。
地球一年曾有400天
即使沒有發生地震,地球的自轉速度也一直處于變化當中,只是幅度很小罷了。除了地殼運動,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地球自轉。比如海洋潮汐,海水的摩擦作用使地球自轉每百年變慢約千分之一秒;又比如季節變化,冰雪尤其是冰川的增厚和消融調整水的分布,使得秋天的地球比春天的地球要快大約千分一秒(相比之下,1微秒不過是百萬分之一秒而已);此外大氣運動(風暴等)、海洋洋流、地表河流、水汽侵蝕,甚至人類活動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地球實際是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不安分的調皮孩子。
實際上,就連地球物理學家們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因素在影響地球自轉。這些變化雖然都很微小,對于古人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是無所謂的。當然,這些微小變化的長期歷史積累效果可能很顯著,比如4億年前地球一年大約有400天,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不過,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如今,許多科學儀器的計時精度要高于1微秒,所以科學家們隨時保持警惕,監測地球時刻的變化。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發現本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轉加快。
離赤道越遠,越容易造成地軸偏移
NASA同時還指出,這次日本地震使地軸的位置改變了約25厘米。這個變化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地震只是發生在地球的一隅,局部的物質分布改變顯然會影響地球對稱軸的位置。有意思的是,2004年蘇門答臘9.1級強烈地震發生之后,NASA曾嘗試尋找其造成的偏移,卻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的信號。其實,這是因為地震位置靠近赤道,對地球形狀軸的改變并不明顯。雖然后來的智利和日本地震的烈度要小一些,但由于它們遠離赤道,更接近兩級,所以會造成更為明顯的地軸偏移。 [1]
與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的因素相似,地軸的指向隨著物質分布的變化也在隨時發生改變,地震也僅僅是其中一種因素,這并不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參考資料
[1] 智利地震震“歪”了地軸?
來源:(果殼網)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