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地震特輯】“核污染擴散圖”,造假也該認真些
福島事故發生之后,互聯網上突然出現了一張“核輻射擴散示意圖”。不過,謠言粉碎機發現,這張圖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而且是個“很沒有誠意”的謠言。
福島事故發生之后,互聯網上突然出現了一張“核輻射擴散示意圖”。在中國,也有很多媒體以此圖為基礎,制作了相應的核擴散示意圖,有見諸網站者,有見諸報端者。不過,謠言粉碎機發現,這張圖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而且是個“很沒有誠意”的謠言。
(果殼網/圖)
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氫氣爆炸事故之后,很多人對其造成的核泄漏憂心忡忡。正當大家都為災害的影響焦慮不已的時,互聯網上突然出現了一張“核輻射擴散示意圖”。在搜索引擎上用“nuclear fallout map”可以搜索到許多與這張圖片相關的網頁。而在中國,也有很多媒體以此圖為基礎,制作了相應的核擴散示意圖。在微博上隨機檢索,就能看到這些圖片有見諸網站者,有見諸報端者,甚至有好事者為其PS了一個央視報道版本。
不過,謠言粉碎機調查員發現,也有一些人將這張圖跟“騙局”聯系在一起。這張“日本核污染擴散圖”的最原始版本,其左下角有一個特殊的LOGO。這是澳大利亞輻射服務(ARS)的標志。然而,圖片見諸網絡之后,ARS迅速在自己網站上發布了如下聲明:ARS注意到,有關于日本核反應事故釋出了放射性污染物的消息,打著ARS標識與名義在流傳。我們希望澄清:這些消息并非源自ARS,ARS與此類錯誤信息無關。
(果殼網/圖)
目前,謠言粉碎機調查員也未能確認這張圖片的實際作者。不過,從網絡信息來看,這張圖最早出現和傳播于美國。由于圖上顯示日本泄露的輻射物十天內就會抵達美洲西海岸。加拿大和美國人都頗為驚恐。根據圖上的標注,屆時美加西海岸的放射性可達到750 rads,而日本本土的放射性更高達3000rads。
那么,rad(拉德)是什么呢?這是個吸收劑量的單位,描述的是物體吸收了多少輻射能量。我們最近常常在新聞看到的單位Sv(希伏),則是劑量當量的單位,用以描述輻射對人體的傷害。1rad相當于1千克物質吸收0.01焦耳的輻射能量;1Sv則相當于1千克物質受到1焦耳輻射能量的傷害。簡單轉換一下,1Sv就相當于100rad。不過,實際上吸收的輻射能量不等于造成傷害的能量,所以rad轉換成Sv時,需要乘上輻射權重因數。這個因數會因輻射種類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1到20之間。即使將這個因數設置為最小的1,那么圖中所示的3000rads也相當于30Sv,也就是30000 mSv。
按照圖上所示,假設日本本土這30000mSv是這三天中積累的劑量當量,那么簡單計算可知,每小時的劑量當量平均是30000÷3÷24=416.7mSv/hr。
問題是,根據報道可知,福島1號機組爆炸時,附近偵測到的數據是1.015mSv/hr,僅僅是這個數值的零頭,而且這個1.015mSv/hr的輻射迅速消減。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天中,根據日本原子能安全院(NISA)提供的資料,偵測到的數值絕大多數時候是遠遠低于這個數值的。
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或放射緊急情況的應急準備與響應》中提及,0.1mSv在某些國家就被認為是應該進行臨時撤離的水平,在0.5mSv的可防止劑量下撤離屬于“完全合理”。[4]可以想象,假如美加西岸在10天內會達到7500mSv的輻射劑量,現在美加政府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離沿岸居民。
而現在美加的反應又如何呢?美國俄勒岡州(位于美國西海岸)政府已經對民眾宣布,日本核泄漏目前并無污染美國本土之虞。美國能源部的新聞秘書Stephanie Mueller則說:“并無任何跡象顯示日本事故中泄露的任何物質有潛在可能對美國本土造成任何有意義的影響。”俄勒岡州研究反應堆安全的核能教授Brian Woods也認為,周六的爆炸與切爾諾貝利事故狀況完全不同,他認為即使有放射性物質能抵達3000英里(約4800千米)之外的美國,屆時放射性也將是微不足道的。[5]
加拿大的媒體同樣進行了辟謠。他們報導了美國華盛頓州衛生局的類似聲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核物理學家David Measday也表示,即使大規模的核心熔毀發生,放射性隨著距離也消散得極快,對千里之外的溫哥華不可能造成嚴重威脅。[6]
至于中國的情況??紤]到日本方面為核電站周邊地區的人員疏散半徑設置為20千米,雖然3號機組也發生了氫氣爆炸,但總體上仍處于控制之中。因此,我們認為該事件在目前的情況下不會對中國本土造成實質性影響。公眾也不必因為擔心核輻射而感到恐慌。
結論:謠言破解。 這幅圖冒用了澳大利亞輻射服務的名義,但其真正制圖者不明。圖上的數據被夸大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官方消息都認為日本的核泄漏不可能對遠距離處造成很大影響。
附新浪微博上流傳的新聞圖片
特別鳴謝: 鐵公雞zq、landlord、李牧、E_占樓黨死一戶口本、按怎阮滴命運會卡衰 、卑劣的下崗君
來源:果殼網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