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大”,皆因價值觀出了問題
大學三理念包括,培養“全人”,創新知識,服務社會
責任編輯:戴志勇
大學三理念包括,培養“全人”,創新知識,服務社會
培養全人,就是要培養學生和老師的“品性”,知道如何做人;培養他們的學術良心,培養他們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知道如何做學問。
一部世界大學的發 展史,就是一部爭取學術的獨立與自由的歷史,否則大學只會成為政治與社會(比如宗教)上利益集團的從屬物,知識墮落,學術遭到窒息,社會退步,人民的生活 普遍受到壓抑。
(向春/圖)
上文(見2011年3月3日《南方周末·大參考》)談到了大學在承擔自己的教學、研究、服務等功能時所產生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大學的理念被削弱。大學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增強大學的理念,從而改進大學的功能呢?
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培養全人、探尋與創新知識、服務社會。這和錢穆先生所講的“三統”一致。“人統”講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也有教授、學者本人如何做人的問題;“學統”講老師和學生在一起研究學問,探尋知識,創新知識,探討真理;“事統”講學以致用、經世致用,如何將在大學里探討到的知識、真理用到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教育等等改革的實踐中去,使政治更清明、生活品質更高、社會更和諧、科學更發達、文化更多元、教育更有效。這三個理念,是大學教學、研究和服務三個功能背后的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異常重要。大學功能產生問題,正是因為價值觀產生了問題。這三點相互支撐、促進,相互構成。
這些理念到底有哪些具體內涵,又如何能幫助解決大學的問題呢?
培養全人
什么叫全人?至少包括:1)有品性、有學術良心、有自由人的獨立性格;2)有人文關懷、公民意識;3)有對文化(包括科學和藝術)和社會的廣闊理解力(金耀基,2003)。下面具體來看其內涵及在中國大學中的體現。
1.有品性、有學術良心、有自由人的獨立性格。
有“品性”正是《大學》中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換句話說,大學就是要去彰顯人性中那光明的德性。不僅老師要這樣做,還要幫助學生去革新自己,教學相長,至善至美。什么是光明的德性?包括做人的道理,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大學老師心中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將學生當作打工仔,而有學生則得過且過,只要能畢業,拿到文憑即可。盡管情節非常嚴重的個案不應很多,但也不少。從大學管理層的所謂“雙棲”教授,到另外的一些“雙聘”教授,從所謂的“博導”到一般的老師,有的人在金錢、名譽、地位方面欲立、欲達,卻很少想到如何使他們所領導的老師或學生也能立在一個可以受人尊敬的位置,達到一定的專業和生活水準。他們或許會說自己也是有了“人下人”的經歷,才到了今天“人上人”的地位。但如果自己當年不愿做“人下人”,為什么今天要讓別人做“人下人”呢?
正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缺乏,才導致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唯利是圖等觀念和行為的泛濫,導致經濟發展的重效率不重公平、低權利、高污染,社會互信的嚴重缺乏等問題。
種種損人利己的行為、社會不公的現象都和大學教育過程中道德的缺位有關。
試想如果大學的領導層和教授不講道德,沒有做人的品性,何以讓學生講道德,讓他們知道如何做人?一代年輕人缺乏道德,如此傳承下去,社會不是越來越可怕嗎?
沒有或缺乏道德的人也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