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亂了,心卻不亂 在大震災里讀日本

對于災難,日本人的靈魂中有著坦然接受與堅持到底的精神。災難愈深重,這種意識愈凸顯。實際中的體現就是忍讓、節制、自我管理與相互協助。

責任編輯:曹筠武 郭力 楊繼斌 實習生 王媛媛 范承剛 劉星

對于災難,日本人的靈魂中有著坦然接受與堅持到底的精神。災難愈深重,這種意識愈凸顯。實際中的體現就是忍讓、節制、自我管理與相互協助。

日本人具有這樣的共識:個人對他所從屬的社會負有重大責任,事態越嚴峻,就越應該管好自己。

在公共危機到來時,日本人更多地選擇信任政府。國民與政府的良好互動與溝通正是這種信任的來源。

半個日本在下雪。大雪從3月15日夜里落下來,死亡的氣息也被它徹底掩埋。“死亡就在我們腳邊。”川端康成,這個迷戀死亡敘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如此概括生與死的關系。

3月11日,大地震突襲日本東北沿海,海嘯接踵而至,死亡來了。

3月15日,巖手縣大船渡——這里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整座城市在這個雪夜屏住了呼吸。大雪在市役所外飄著,無家可歸的人們暫棲在這里。擠滿近千人的市役所一片安靜,人們偶爾的低聲交談都不會蓋過屋外雪落的聲音。

晚上,強烈的余震接二連三地襲擊著這座城市。人們無聲地承受著這一切,整個城市只有房屋在不斷來臨的地震波中掙扎的聲音。

每次地震前10秒,政府都會給國民的手機發來預警短信??扇藗円呀浟晳T了,已經不太理會地震的烈度,只是低聲念著一個個單調的數字。“剛才有7級,比昨天稍高。”

每一個人在提到余震的時候都顯得輕描淡寫。他們甚至會告訴你,如果搖晃的感覺還能承受,那就在7級以下;如果覺得房子要倒了,那就是7級以上。

在空前的災難之后,日本人展現出的卻是令人驚奇的平靜與秩序。這是一個以怎樣的規則組織起來的人群,這是一個有著怎樣的性格特質的民族?

“日本人習慣于忍受自然災害,并能泰然處之。”在《日本人》一書中,美國歷史學家埃德溫·賴肖爾試圖分析日本人在自然災難前的心態,“災害助長了宿命論觀點……日本人有一種承認自然界可怕威力的宿命論思想。與此同時,也鍛煉出了在這種災難以后重新開始奮發圖強的巨大能力。”

很少見到哭泣者

在避難所,唯一一個哭泣的女人用毛毯緊緊地蓋住臉,她不希望打擾別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在福島,一位從核電站周邊被轉移出來的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廢墟中的日本人多如這位老人,只是搜尋,清理,臉上少有表情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這句話是采訪中的日本人說得最多的。

每個日本人在災難面前看上去無可奈何,在他們看來,“地震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海嘯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停水、停電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核泄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而在過去的6天里,大船渡的4萬人正是在這種“無可奈何”的說辭下,以一種讓人驚訝的克制和冷靜,生活在這個劫后余生的城市。

現在看來,恰是日本人口中的這些“沒有辦法”,造就了他們最初的鎮靜。陌生人互相問候,交換過往經歷的地震故事。東京地鐵車站廣播員盡可能傳遞他們所得到的信息。但多數時候,廣播里只是重復這句話:“東京地鐵為延誤了您的列車服務而致歉。這是因為一場很大的地震。”

地鐵都停了,每一條大街兩旁的人行道上,都是黑壓壓的人流在緩緩移動,不見頭尾的巨大隊伍,好像是全體國民開始一場悲壯的遠征,靜默的表情和步履,如《出埃及記》里的一幕。

街頭的電視前,許多回家的人停下了腳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