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日本核電
1950年代以來,日本核電業裹挾各方利益不斷壯大,而事關公眾安危的核電隱患卻被一再隱瞞。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1950年代以來,日本核電業裹挾各方利益不斷壯大,而事關公眾安危的核電隱患卻被一再隱瞞。
曾發生氫氣爆炸的福島核電站。 (CFP/圖)
沒有一個國家如同日本一樣,對核充滿恐懼,也沒有一個國家如同日本一樣,對核充滿渴望。
自3月11日以來,“危機”成為日本人使用頻率最多的詞匯之一。種種跡象表明,危機仍將持續。原因不僅在于“有進一步發生核泄漏的危險”,還包括日本“核電站安全神話”的破滅。
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日本不斷升級核電規模,綿長的日本海岸線,分布著規模不一的55座核電站,以及數量龐大的其它核設施。它們向內陸輸出電流,支撐起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三分之一的電力供應。不過,誰也不會忘記,日本是迄今唯一遭受原子彈危害的國家。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重啟核戰略以來,日本社會一直彌漫著兩種力量的對抗——政府強力推行核電發展,在野黨、媒體、社會團體反核。兩種力量雖此消彼長,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核電戰略始終未有大的變化。
這種對抗延續至今。持反核立場的《朝日新聞》在此次核電危機中率先提出質疑:“我們應當重新思考:在地震多發的列島上建核電站是否恰當?”危機發生的第三天,除了一致批判政府延誤對福島核電站事故的信息披露,日本在野各黨更是主張“重新審視核政策”。
國際原子能機構前副總干事錢積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美國三哩島事故之后,此次日本核電站泄漏威脅,將有可能重新喚起社會“對核‘這個魔鬼’的恐慌”。
破滅的神話
本周三,3月16日,日本地震重災區——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輻射水平激增,工人們被要求撤離。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學者與核專家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