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梧桐,南京“無”桐?——地鐵與大樹爭路“砍”與“移”爭鋒

從1990年代中到2005年前,南京市主城區被砍掉的樹超過2萬株?,F在砍樹變成了移樹,似乎已是城市建設中的進步,600棵城市行道樹因為地鐵施工而遷移,為何仍遇民意寒流?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0年代中到2005年前,南京市主城區被砍掉的樹超過2萬株?,F在砍樹變成了移樹,似乎已是城市建設中的進步,600棵城市行道樹因為地鐵施工而遷移,為何仍遇民意寒流?

2011年3月8日,南京,一棵翻倒的梧桐樹。 (山山/CFP/圖)

3月8日,南京市太平北路上的49棵懸鈴木開始遷移。這些一人合抱的大樹在2月底被砍去枝杈,只剩光禿禿的主干,在料峭的春寒中佇立了十多天。

很多人誤認為它是法國梧桐,但其實是法國梧桐與美國梧桐的雜交樹種,學名“二球懸鈴木”。長久以來,這種懸鈴木幾乎是南京城市的象征之一,現在它們性命攸急,南京人坐不住了。

“這就是遷移嗎?”

起初的故事波瀾不驚,早在3月1日,南京的網絡社區西祠胡同上就出現了大樹被“砍頭”的照片。但次日的地方媒體就圓場說,并非被砍伐,而是遷移到郊外的苗圃,給地鐵三號線建設讓路,甚至言及“砍頭”的優點,“如果留下太多枝椏,將大量消耗養分,反而降低存活率”。

這只是第一批移植的大樹,至少還有600棵大樹即將“搬家”。這也是近年南京地鐵建設的一貫做法,2006年,地鐵二號線施工就讓190棵懸鈴木移入了白下區、玄武區、鼓樓區的苗圃。

3月10日這天,風波依舊未見苗頭,當地的《揚子晚報》記者還以樹的口吻發表文章說“我們穿上厚厚的外套開始新的生活”。但是只是兩天后,《南京晨報》記者朱福林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蔡劍華研究員,費盡周折找到了5年前地鐵二號線移植到東郊苗圃中的83棵懸鈴木。它們發現,這些懸鈴木胸徑最大的有90厘米,其中13棵以樹樁的形式存在,只有15棵存活,保存率只有18%。

與此同時,一幅關于遷移后太平北路路面的圖片也在網上傳播,圖中大樹被砍伐后留下的巨大樹根觸目驚心。一位網友留言說:“這就是你們所說的遷移嗎?”

拯救南京梧桐樹的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