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鹽”何以惑眾?
如果將謠言視作“社會病毒”,那么,在遭受了這么多次“病毒”襲擊以后,中國民眾理應獲得了一定的謠言免疫力。
責任編輯:袁蕾 李邑蘭 實習生 蔣瀟
如果將謠言視作“社會病毒”,那么,在遭受了這么多次“病毒”襲擊以后,中國民眾理應獲得了一定的謠言免疫力。為何此次的謠“鹽”風波仍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席卷大江南北?究竟此次謠“鹽”風波與以往謠言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每一類謠言的盛行背后,都與信息的不公開、不對稱有關。“謠”鹽過后,網上出現了一些直指民族劣根性的自嘲與惡搞,這在以往的謠言傳播中并不多見。 (東方IC/圖)
周裕瓊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網絡謠言的傳播規律及應對策略研究》
艾滋謠言:恐慌和歧視
從1999年開始,接連三個夏天,河南中牟、上蔡以及湖北十堰等地先后出現了艾滋西瓜的謠言,導致西瓜滯銷。2001年圣誕前后,天津爆發艾滋針謠言,一時間人人自危。此后五年,中國幾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出現了“本地化”的艾滋針謠言,廣州天河、深圳東門、上?;疖囌?、福州五一廣場等城市最繁華地帶,都曾被傳有人被艾滋針所扎。經過各地政府反復辟謠與打擊,艾滋針謠言難以為繼,轉而借助其他主題“死灰復燃”,比如2007年的艾滋牙簽謠言、2008年的艾滋燒烤謠言。
艾滋謠言為何能在十年間屢傳屢新?早期,恐慌是民眾最為普遍的心理,造成這種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官方對艾滋疫情諱莫如深。民間盛傳的“怪病”信息得不到官方正面的回應,民眾內心越來越緊張,謠言作為一種緩解焦慮的“精神口香糖”應運而生。所有版本的艾滋謠言都和“血”有關,在官方未能展開普遍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教育之前,圍繞“血”大做文章的艾滋謠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眾展開自我教育,重視血液安全。
也許你已經忘了曾經歷過多少謠言
1976年
“總理遺言”
“文革”末期最大的一起謠言案。周恩來總理去世一個月后,23歲的年輕人 “蛐蛐兒”編造出來兩份“總理遺言”,被民眾瘋狂傳抄,旋即就被“四人幫”利用,打壓政治反對者,最后隨著“四人幫”的倒臺,相關人員得到平反。
1979年
萬人逃港
1979年5月6日,來自惠陽、東莞、寶安八十多個鄉鎮的7萬群眾撲向深圳。這場驚天驟變是被一則謠言引爆的。謠言說,在伊麗莎白女王登基紀念日當天,香港實行大赦——凡滯港人士可于三天內向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