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巨震:親歷與反思
大地震、大海嘯、核輻射的復合型危機,正考驗著舉國一致面對大災害的日本政府和國民,究竟有多大的決心和本事渡過難關?各國公民都要思考:地震是會發生的,如果下一個是你,你怎么辦?
責任編輯:戴志勇
在大災害面前,“不害怕”超出了人類的承受能力,關鍵是,充滿恐慌時,能否理性判斷出:第一要看哪里,第二要做什么,第三要去哪里。我第一次真正親眼看到了現場同胞的超級冷靜與克制,團結與理性。這一切,都是長期練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沒有一個日本人責怪自然,死亡人數之多,失蹤規模之大,避難過程之難,沒有人不把它視為人禍。我們有理由,也有義務尋找盡可能有效、和諧地跟自然界打交道的辦法。日本人深思到了這一點。
大地震、大海嘯、核輻射的復合型危機,正考驗著舉國一致面對大災害的日本政府和國民,究竟有多大的決心和本事渡過難關?這一切奮斗,已遠遠超出了日本本身,而為世界關注。各國公民都要思考:地震是會發生的,如果下一個是你,你怎么辦?
至我寫本文的2011年3月21日19時為止,據日本官方統計,大地震、大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8649人;失蹤人數達到18000人;避難者人數達到338522人。深信,本文刊登在《南方周末》上,并傳送到讀者朋友們眼前時,這些數字將得到進一步的膨脹……
地震前夕
3月10日21時,我帶著第一次訪問中國的母親,從北京起飛,回到了東京。一切都順利,也很正常。母親坐火車回去伊豆,我則打車去往東京市中心。22時,我到達位于東京后樂園的Tokyo Dome Hotel,入住后,前臺人員把22層的房卡遞過來,我拿到后,坐電梯上去。電梯是透明的,東京的夜景很漂亮,高樓很多,不奢侈,很樸實。這是已初步實現現代化,正走向后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市民們都按照“同一座城市,同一條規律”的規則在經營生活。電梯往上開著,雖然我一個人,卻感到很浪漫。“我這人還是很喜歡東京的,這座城市就這樣活下去,一天又一天,就像什么也沒發生過一樣,平靜地流逝……”
11日,我與平時一樣不定鬧鐘,早晨5時自然醒,起床,開燈,洗臉,寫一篇中文專欄。寫完后打開窗簾,晴天,很舒服,突然發現自己很想出去跑步。換衣服,出去,跑到大概3公里遠、位于本鄉的東京大學校園里,繼續跑。8時返回酒店,洗澡,換完衣服,簡單回郵件。
我這次回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跟一位日本廣告方面的企業家一起做一本對談圖書,內容為“讓我們一起聊聊中國”,為期為3天,14日到某汽車公司演講,參加幾場活動等,15日早上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北京。這是我已經定好的計劃。
9時半出發,與平時沒有任何差別,誰也沒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