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有時什么都不是”——專訪姜文及其“子彈”團伙

在姜文這里,還有比票房更硬的標準:“至少我怎么也要拍一些像《鬼子來了》這樣有責任的片子,或者像《太陽照常升起》那樣虔誠的片子,哪怕付出代價。責任不行,你虔誠一下,虔誠不行,你責任一下?!?/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邑蘭 姜弘 實習生 陳識

姜文指著《毛澤東詩詞手跡》:“你看這個《詠梅》,曲牌是《卜算子》,毛澤東從1961年開始寫,寫完了給人家看,回來又寫,又給人家看,一直到他1963年70歲生日才拿出來發表,四十多個字,錘煉了兩年。”

在位于外交公寓的姜文辦公室里,桌上的字帖書籍堆了齊腰高,這本毛澤東的字帖姜文已經翻了15年。字帖并非“清抄本”,內中一一展示了毛澤東書法反復修改的“痕跡”。姜文把這稱作“搭功夫”——跟《讓子彈飛》一樣,一個精細的“活兒”。

姜文已經翻了15年的《毛澤東詩詞手跡》,在姜文看來,毛澤東對字的錘煉和“子彈”的搭功夫是一碼事。 (南方周末記者 袁蕾/圖)

目前《讓子彈飛》的票房是7.3億人民幣,已經是“有史以來”的中國電影票房冠軍。“沒有主義,也沒有經驗。用葛優的話說‘趕上了,蒙著了’。沒有那三個演員或者老馬,票房得減一半。”姜文把票房和口碑的滿堂彩歸功于其他主創和投資人馬珂。

富二代馬珂對“子彈”的票房功不可沒,他所謂的“鋪張營銷”經驗很簡單,在東五環的某條支路上的路牌,錢花了等于沒花:“很多電影花的錢不比我們少多少,但效果只有我們的一半,或者不到。所有人都覺得我們的路牌感覺是別人的10倍,其實只是別人的兩三倍。把錢用到觀眾看得到的地方,你才會覺得鋪張。”

票子和賬本的成功,并不能讓姜文提高對“子彈”的自我評價:“我就是講一個大家看得懂的東西,對于一個講故事的人來說,我等于退到了最底線來說話。”

“子彈”是姜文一部“賭氣”的電影,“氣”來自《太陽照常升起》。那是一部姜文掏心掏肺的“虔誠”的作品,用他的話說:“‘太陽’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子彈’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上帝和觀眾顯然是兩個階級,2007年公映的“太陽”,投資五千多萬,最后票房只有三千多萬,這部電影也在當年引起了“很棒”和“看不懂”的兩極大討論。

“全世界的好電影不賣錢的很多。我以前說不掙錢未必是壞事,也沒多少人聽,為了話語權我就弄一個‘子彈’。”姜文說。

在姜文這里,還有比票房更硬的標準:“至少我怎么也要拍一些像《鬼子來了》這樣有責任的片子,或者像《太陽照常升起》那樣虔誠的片子,哪怕付出代價。責任不行,你虔誠一下,虔誠不行,你責任一下。”

2011年3月7日,姜文和投資人馬珂、編劇危笑等“子彈”團伙,接受了南方周末的訪問,在票子和賬本的支撐下行使了自己的“話語權”。

◎至少我怎么也要拍些《鬼子來了》這樣有責任的片子,或者是《太陽照常升起》那樣虔誠的片子,哪怕付出代價。人不就為了付出代價來的嗎,你嘎嘎新生出來,又嘎嘎新還給上帝,有什么用?

◎拍過“子彈”的人未必能拍出“太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