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為什么要寫成錢鍾書?

在《浮云般的漢子》一文中,作者說,陳獨秀和胡適二人在“文學革命”中的主張是前者溫和后者激進,認為“僅從‘革命’與‘改良’的標識,就得出陳獨秀比胡適更激烈的結論”是一種“落入窠臼”的表現。恰逢前幾日我在“中國近代文學史”課上剛剛學過這部分內容,經過一番思考并且請教老師之后,我認為作者的觀點有失偏頗。

1917年1月,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著名的“八事”(即后來的八不主義),雖然確如作者所說“提出的建議幾乎全是否定的”,但卻僅從文學形式上謀求改變,并未觸及內容。同年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打到與建設并重的“三大主義”,既觸及形式又涉及內容,力圖從根本上改變文學現狀。作者僅僅是從二人的主張是只有否定意見,還是兼顧建設性,就得出是陳溫和胡激進的結論,也許過于表面化了吧。傳統的意見的確是“窠臼”,但是只依靠表面分析就斷然否認也過于草率了吧?

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大二 晉良子

編輯回應:

晉良子同學:博覽群書、轉益多師是好事。

敢于懷疑他人(包括權威專家)是好事。但有時候,懷疑下自己或許也是好的。別人不一定對,自己也有可能不一定對。

如果您有興趣,建議讀讀有關陳獨秀/胡適方面的史料(不宜只看教科書)?;蛟S您會有跟以往不同的發現!

尊敬的《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2011.3.17.F30版“自由談”文章《浮云般的漢子》中“今日我們??煽吹?,不少吁嗟冰雪清高狀者,一旦有了‘上進’的機會,其熱中往往勝過常人。”這“熱中”是否應為“熱衷”?隨后文章提及錢鐘書,“鐘”字寫成左邊是簡體金字旁、右邊是“重”的這樣的一個字。其實大可不必,“鐘”字即可。

以上筆者一點意見,望《南方周末》采納。若有不當之處,望慷慨給予批評。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大二 陳麗琳

編輯回應:

多謝陳麗琳同學來信。如果您在來信之前能翻翻字典,那就更好了。

請讀下面一段文字:

鐘,繁體為“鍾”、“鐘”二字。“鍾”與“鐘”雖然同音,而不同義。而用同一個新造字“鐘”代替,這個“鐘”就可能分別是“鍾”或“鐘”的別字。“鍾”是古時的酒器,“鐘”則是一種打擊樂器。古時二字或可通用,但區分二字是文字進化的要求。時下,“鍾”多作姓用,也是鍾愛、鍾情之鍾,而“鐘”則指計時器和古典樂器,兩者不能混用。故在《辭?!窏l目中,均須用“(鍾)”以示與“鐘”之區別。本意在于省減,實際是增加了一個字。當世書家很少用“鐘”作楷書和別的書體,即在于它形既難寫又字義不準確之故。

另外,不知您是否留意到,一些人名如:翁同龢,很少作“翁同和”;更有新出版的圖書,胡適作胡適。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如果您有興趣,建議讀讀《文字的故事》(唐諾)、《認得幾個字》(張大春)。您看完了這兩本書,或許會認同作家阿城先生說的:絕大多數擁護簡體字的人說出的簡化中文字的理由是方便書寫,這意味著這部分人將中文字僅視為工具。我認為這是一大盲點,既是盲點,早晚是要吃虧的。……中文字一路發展到現在,本身早已經是一種積淀了,隨著文化人類學的發展與發現,這種積淀是一筆財富,一個世界性的大資源。……

不過這些話說來枯燥,還是請你看看上述兩本有趣的書啦。如果您看完了,請告訴我們,我們再送上一冊書作為薄禮!

網絡編輯:休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