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中國企業最起碼應該“不作惡”
是繼續作惡,還是金盆洗手?這個莎士比亞式的問題,讓百度再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責任編輯:史哲 蔡軍劍
是繼續作惡,還是金盆洗手?這個莎士比亞式的問題,讓百度再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上一次是2008年,百度被中央電視臺曝光了競價排名黑幕。但由于百度迅速啟動危機公關,以李彥宏在2009年春晚頻頻露臉,百度給全國人民拜年了事。一次本來可以力逼百度商業模式轉型的契機,一下子變成了百度和央視之間的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幣解決。
這一次百度犯的“眾”是作家群體。百度麾下的“百度文庫”自以為“竊書不算偷”,激起了賈平凹、劉心武等作家聯名討伐,掀起了輿論風暴。對此,百度先是打出幾式太極拳。繼而,2011年3月28日,李彥宏放出狠話:“已經要求下面的員工去加強管理”、“管得好就管,管不好就干脆關掉”,把板子打到下屬身上,避商業倫理之重而就管理之輕,李彥宏儼然一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