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舊疾未愈,新傷又來
“大海死了”,漁民上岸了,虎頭鯨消失了,丹頂鶴不回來了……國家戰略下的黃海海岸線正經歷著從未有的巨變,巨變究竟意味著什么,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化工區集聚了,風車架起了,灘涂圍墾了,港口動工了……
“大海死了”,漁民上岸了,虎頭鯨消失了,丹頂鶴不回來了……
國家戰略下的黃海海岸線正經歷著從未有的巨變,巨變究竟意味著什么,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文中所涉黃海沿?;@區分布圖 (肖遙/制圖)
52歲的水產商人王永貴已經上岸5年了,院墻外就是曾經遠近聞名的燕尾港海洲灣漁場。轉行是沒辦法的事。昔日的國家二級漁港,當年盛產的梭子蟹、海洋對蝦如今已基本絕跡。漁民們想要有所斬獲,必須將船開到七八個小時外的深海,而在2003年,捕撈范圍還只限于一小時船程。
取代漁港繁榮的是2005年底開始興建的連云港市燕尾港臨港開發區,“化工”成了這里的新名片。
“大海徹底死了”,王永貴說。2005年,他的說法還有所保留,只是“大海死了”。“偶爾能聽到零星的海鳥叫和馬達聲,絕大多數時間里漁港死一般寂靜。”
和漁民一起拋棄燕尾港的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虎頭鯨。燕尾港處于灌河和黃海的交界口,每年的五六月份,成群結隊的虎頭鯨從這里逆流而上,由黃海進入灌河,再洄游至洪澤湖,沿途交配產子。然而化工園區建成后,虎頭鯨再也沒有出現過。
此刻,沿著灌河和黃海海岸線,方圓數十公里內,化工園區成了新主人,除了燕尾港,還有堆溝港、陳家港、頭罾等有著合法身份的化工園區,彼此相距均一二十公里,分屬于江蘇的鹽城和連云港兩市。
它們都有著令人迷幻的名字,比如綠色、環保、生態等名頭;它們都規模宏偉,且雄心勃勃,燕尾港園區規劃規模三萬畝,而濱海頭罾化工園區更是大手筆,單“沿?;?rdquo;一家企業就占地1000畝,黃海的純凈,卻再難尋回了。
江蘇省連云港市燕尾港鎮的一條排污口通往當地最大的河流——灌河的入???。 (盧廣/圖)
沉重的化工,暗藏的玄機
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一份權威報告顯示,2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