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此降,須交落地錢——中歐航空排放稅之爭升級
歐盟新法案將中國的航空公司置于一個尷尬的兩難境地:起訴,不僅勝訴希望渺茫,還得罪歐盟;不起訴,自己吃虧。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如果歐盟航空減排新法案順利實施,從航空到海運,再到鋼鐵、化工等領域,歐盟行業減排機制將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步步逼近其他行業。這將迫使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納入到歐盟強制減排體系之下,也將其他行業置于新型貿易壁壘之下。
從明年開始,凡是在歐盟起降的航班,都要為超出配額的碳排放支付“落地錢”。 (勾犇/圖)
中國航企起訴歐盟
中國航空公司正準備拒絕向歐盟繳納“落地錢”。
上周五,3月25日,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簡稱中航協)對外證實,中航協已代表國內航空公司向歐盟提交了反對將中國航空業納入歐盟碳排放稅征收范圍的“嚴正聲明”,其中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簡稱國航)、東方航空公司(簡稱東航)和南方航空公司(簡稱南航)已向國際航協交付了訴訟費,正式對歐盟提起訴訟。“我們將配合國際航協和美國的航空公司向歐盟提起法律訴訟。”中航協相關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南航內部人士也向記者確認,去年12月底南航確定參加起訴,最近剛剛交了訴訟費。
按照歐盟在2008年11月19日通過的新法案,歐盟決定將國際航空業納入到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之中,2012年1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行排放交易。這意味著,從2012年開始,凡是在歐盟區域內機場起降的航班,都需要為超出配額的碳排放支付購買成本。
據了解,中國共有33家航空公司被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計劃,既有國航、東航、南航這樣的大型國有公司,也有春秋、均瑤等民營公司。
根據中國民航總局初步測算,若國內航空公司所有飛歐盟的航班均被要求繳納碳稅,單在2012年便需要為此支付8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