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331)
目前在財稅體制,金融市場形成,法治國家的建設,教育、科研體制等方面都積累了大量問題。這些障礙能不能得到克服,是決定轉型成敗的關鍵。所有的這些改革都需要有頂層設計和實施方案,而不是一些零碎的、個別的政策調整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蒲思伊
No.1 轉型要清除障礙,改革要增強動力
《北京日報》,2011年3月28日,作者:吳敬璉
(原文摘編)中國宏觀經濟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第一,長期存在的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這種不平衡的情況。第二,過去多年,特別是過去兩年存在的貨幣超發和流動性泛濫,其后續效應開始顯現,也就是價格上漲,通貨膨脹。
這兩個看起來互相矛盾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長時期以來用投資來驅動GDP高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的。投資回報率和消費率不斷下降,是這種模式的結果。同時加上內需不足,只能采取用進出口順差去彌補國內需求不足的方法,導致貨幣政策變得非常被動,被動地采取了一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采取穩健、靈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維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當然有相當的難度——中國超發貨幣的規模已經屬世上少見的水平,緊縮是必須的。但同時因為投資規模已經很大了,緊縮力度不足,會難以實現穩定,力度過猛,又會引發市場崩潰。我們對政府有信心,但更應認識到,這種穩定是短期的。要實現長期穩定,還是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而實現轉型的根本動力在于改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已經提出了30年左右,正式列入五年計劃或五年規劃也已經15年了,但實施的結果并不如人意。問題在我們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機制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用舊體制去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比如,在政府的主持之下,技術升級也好,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好,會造成投資效率降低,甚至可能造成類似過去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大躍進&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