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官員是保護文化遺產第一責任人
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是政府,如果政府要拆遷,不管什么文化遺產,誰也擋不住。國家不能把國家遺產推到市場,產業化了,文化遺產就保護好了,就可以繁榮起來了,這個概念是完全錯誤的。
責任編輯:姜弘 實習生 蔣瀟
我堅決反對飲食、小吃、造酒進入國家非遺名錄。飲食是人們用嘴保護的,你的手藝高,沒人吃,誰也保護不住。
——馮驥才
醞釀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過,6月1日起執行。
馮驥才卻很“不客氣”地說,如果沒有執行者及監督者,“我很懷疑最后非遺法變成一紙空文”。
最近十幾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文化保護,他現在有幾重社會身份,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等,只要有機會,他就會提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提案或建議。
他強調知識分子應有獨立立場,他希望國家了解,知識分子的逆向思維“不是非要跟誰對著干”,而是提供另一種思維“供領導人參考。”
“知識分子的最高價值就是思想,我們把意見提出來,供領導人參考。”
他在政協里的一些提案都最終落實了,對于那些沒能落實的,他會一提再提。
天津楊柳青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木版年畫而知名,楊柳青鎮南鄉的三十六村正面臨拆遷,2011年3月22日,馮驥才領著學生用攝像機、錄音機和照片記錄鎮南三十六村的消亡。 (受訪者提供/圖)
委員、參事馮驥才:獨立、參政、老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么說政府是文化遺產的第一責任人?
馮驥才: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是政府,如果政府要拆遷,不管什么文化遺產,誰也擋不住。
1901年,李鴻章跟八國聯軍的那些代表們簽《辛丑條約》的時候,八國聯軍特別害怕跟天津人在城墻跟打仗,因為城墻面對的是當時的租界區。他們以城墻里邊的衛生問題不好往外運垃圾的借口,把城墻拆了。城市肌理還存在.。
天津老城是600年的歷史,比北京城要早,城里面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建筑。天津過去有很多的鹽商,一些巨富居住的老式宅院非常多,建筑也非常經典。1994年,天津要拆這個城的時候,我自費組織一批學者、攝影家,大概有六七十個人,把整個老城的街一條條考察了,后來把整個天津市也考察了一遍,給政府提了一個方案,哪些東西最好不動,最后政府汲取了我們的部分意見,但老城沒有保住,賣給了一個香港商人把老城平了,五大道那塊地沒有動。
文化學者、專家應該起什么作用?除了搶救,還有傳播。政府官員不知道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我們知道,要告訴他們,影響他們,讓他們也有文化自覺,刻不容緩地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南方周末:你當了28年政協委員,作為一個參政議政的人,這些年里,哪些提案是成功的?
馮驥才:我們參政大部分通過提案,有時候提案也能夠起到作用。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