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恐怖主義的原始情景——德國學者格爾德·柯能解讀“紅軍旅”

“紅軍旅”號稱自己的目標是世界革命,是為了被壓迫的大多數人而斗爭。但他們的大多數暗殺行動,并不是為了解放被壓迫的大多數,而是為了解放自己被收監的成員,為此他們不擇手段。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蔣瀟

和恩斯林相比,巴德爾就像小刑事犯?

南方周末:一般的“紅軍旅”著作都以紅軍旅的創始人巴德爾、恩斯林、邁因霍夫為主角,為什么你以伯恩瓦特·維斯帕作為第一主角?

柯能:維斯帕有一部沒有寫完的長篇小說《旅途》,他死后幾年出版,受到了很好的評論。大家把它當作1968一代的身后遺言來讀。小說寫得非?;逎y懂,維斯帕完全以意識流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人生:某年月日,服了什么毒品,見了什么人……

維斯帕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德國青年。他始終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而他父親威爾·維斯帕又是納粹的鐵桿支持者——作為一個詩人,他寫過大量熱情贊美希特勒的詩歌。維斯帕終身無法擺脫父親的陰影,他只能借助于毒品或者是濫交——他只有做這些事情時,他才可以自己做主。同時,維斯帕又是一個典型的左派知識分子,總想研究出來一些理論,最后他瀕臨瘋狂狀態時,還想出一個世界公式。當他認為把所有事情都想透了的時候,他就自殺了。

維斯帕是恩斯林的第一個男人。提到“紅軍旅”的創始人,人們總是說巴德爾和邁因霍夫,其實恩斯林才是紅軍旅最重要的創始人。跟她相比,巴德爾完全就像一個小刑事犯。

但很長一段時間,恩斯林在“紅軍旅”的歷史上都面目模糊。通過維斯帕,我重新發現了恩斯林,因為她在因縱火案被收監的1968年到1969年,曾經跟維斯帕通信,后來德國一家很有名的出版社出版了他們的通信。從這些信件中,面目模糊的恩斯林突然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此前,大家都以為,這個女人為了“革命”可以拋棄自己的親生兒子,是一個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恐怖活動的極端分子,但通過這些信件我們發現,恩斯林離開自己的孩子時特別痛苦。每次執行恐怖任務,知道又要傷害別人了,她的罪惡感嚴重到要自殘。

這些信息,讓恩斯林的形象復雜起來,她不是沒有靈魂的暴力分子,恰恰相反,這個人在道德上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現在的格爾德·柯能的觀點是紅色十年“讓德國變得更美好”。他也曾是1968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上圖右一為他參與“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盟”(SDS)開會的場景。 (格爾德·柯能/供圖)

南方周末:據說“紅軍旅”存在的28年,一共暗殺了34人。不殺人放火的時候,“紅軍旅”干什么?

柯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