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旅”:那個時代不需要的革命——從《巴德爾和邁因霍夫》到《舍我其誰》
有人一提起‘紅軍旅’就說這些人是徹底的瘋子。我們嘗試著對這些人做出解讀:這些人怎么跟周圍的世界全部脫節,燒毀自己跟世界所有的橋梁,一步步成為一個極端的恐怖主義分子。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蔣瀟
到目前為止,德國以“紅軍旅”為題已經拍了6部電影,與此相關的暢銷書、非虛構作品、舞臺劇、畫作、裝置藝術,甚至歌劇,更是不計其數。
大樹的枝椏上有一個鳥巢,一只尾巴粗碩的貓爬上樹干,咬傷幼鳥。幼鳥掉到草地上,來不及掙扎,就被貓一口吞掉,不剩一根羽毛。
那是1949年5月的一天,午餐時間到了。不茍言笑的母親坐在餐桌邊,搖鈴示意女仆上餐,進餐的時候,分坐餐桌兩側的母子一言不發。父親突然破門而入,沒頭沒腦地說:“我受夠了。”
父親回家,兒子迅速轉移了他偷偷養的貓,把它放進雜物間的鐵籠子,用很多稻草掩蓋??蛇@一切還是被窗后的父親看得一清二楚。薄暮時分,他提著一只單筒獵槍下樓。坐在房間地板上的兒子透過窗戶看到了父親的動作,并且知道將要發生什么。“砰”的一聲槍響,他微微縮頸皺眉,并不意外。
晚上,父親給兒子讀書:夜鶯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它們的歌聲才會那么甜美,而貓不屬于這個世界,它們屬于東方,它們是動物界的猶太佬……
電影《舍我其誰》中的恩斯林和維斯帕(右),因為投身“革命”,兩人矛盾越來越大,最后恩斯林放棄了家庭,參加了“紅軍旅”。 (南方周末資料圖片)
德國電影《舍我其誰》就這樣開場了。這部電影以德國學者格爾德·柯能著作《維斯帕、恩斯林、巴德爾:德國恐怖主義的原始情景》為藍本。維斯帕就是出現在片頭的小男孩。他的父親是一位納粹詩人。而恩斯林和巴德爾則是恐怖組織“紅軍旅”的創始人。
《舍我其誰》2011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獎,同樣以“紅軍旅”為題材,《舍我其誰》與2008年沖擊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巴德爾和邁因霍夫》不同。“巴”的前半段更像一部傳奇黑幫片:飆車、喬裝、超短裙、政治詭辯,影片當年在羅馬國際電影節放映時,一千余名大學生在首映的紅地毯兩邊示威,反對“巴”涉嫌美化“紅軍旅”;而“舍”節奏舒緩、沉悶,調子悲傷,影片更多地講述了“紅軍旅”的前史,到目前為止,包括路透社、法新社在內的國際媒體對“舍”的評價都相當正面,路透社認為“舍”對“德國歷史有全新闡釋”。
2011年3月,格爾德·柯能受歌德學院邀請,參加完“天線·歌德版:1967-1977德國紅色十年活動”后,接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