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隴鎮里的官商多米諾
在經濟持續高增長、全國千強縣等一系列“政績”光環下,附著于土地的暴利誘惑,使得官、商的角色界限愈發模糊。最終,在這個社會最基層的治理體系中,官與商的界限被徹底打通。
責任編輯:王剛 實習生 王媛媛
短短一年,樓倒引發商倒,繼而引發官倒。在經濟持續高增長、全國千強縣等一系列“政績”光環下,附著于土地的暴利誘惑,使得官、商的角色界限愈發模糊。最終,在這個社會最基層的治理體系中,官與商的界限被徹底打通。
從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陶校興,到梅隴的村鎮干部,再到利用親友關系從中謀事的土方老板,無不在這張網中寄生 (CFP/圖)
因商成名的梅隴鎮,如今卻被官商寄生的惡名所累。
梅隴鎮——這個位于上海西南角,與市區犬牙交錯的小鎮。明朝成化年間,一位梅姓商人在此經商建房,幾經演變,此地得名梅隴鎮。
一年多前,那個雨后清晨,一幢名為“蓮花河畔”的在建商品住宅樓,離奇地整體倒覆在地,“樓脆脆”自此讓梅隴鎮因倒成名。“蓮花河畔”項目開發商上海梅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兩位大股東——張志琴、闕敬德,被判處無期徒刑。隨后,任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的陶校興,也被牽涉其中。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越來越多與梅隴鎮有關的大小官員被帶走調查。
從這個陰差陽錯的低級違規施工事故開始,盤繞在梅隴鎮2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張政商網絡,被緩緩撕開。從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陶校興,到梅隴的村鎮干部,再到利用親友關系從中謀事的土方老板,無不從中寄生。
過去十幾年來,伴隨著這個近郊鄉村的快速城市化和地價的飆升,在經濟持續高增長、全國千強縣等一系列“政績”光環下,附著于土地的暴利誘惑,使得官、商的角色界限愈發模糊。最終,在這個社會最基層的治理體系中,官與商被徹底打通。
春風得意梅隴鎮
曾幾何時,這里到處是良田美景,河網密布、港汊縱橫。如今,滿眼已是高樓林立。
1980年代初,梅隴鄉有耕地逾兩萬畝──豬肉、家禽、雞蛋、河鮮、蔬菜和牛奶,每天源源不斷地從此地運往上海市區。
梅隴鎮的地產“事業”,發端于1980年代中期。
彼時在這塊土地上主政的正是后來的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陶校興。
這個出生于梅隴鄉桂林村、喜歡搶著干農活的年輕小伙,17歲就當上了生產隊副隊長。他從部隊退伍之后,進入基層政府任職,幾經輾轉,1984年升任梅隴鄉黨委副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