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 綠動未來】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訪水生態修復工程師韓國杰
“我們對生態美的理解還停留在十分膚淺的層面。其實生態的美是一種多層次的美?!蔽覀兏n國杰的描述,仿佛觀察到一幅參差錯落的自然美景:一個水塘,周邊生長著植物,這是一個生態群落,水里有生物,有小魚小蝦,有蜻蜓幼蟲,蜻蜓幼蟲羽化,蝌蚪變成小青蛙……
韓國杰自稱“老韓”,其實并不老—70后,有著十多年環境保護的經驗,由于長期在戶外工作,他皮膚黝黑,手指粗糙而又不拘小節。
不久前韓國杰為一個小區做水景觀改造,治理河道、改善生態。然而他并不滿意。“小區水景觀展示基本上就是一個魚缸。這是一個誤區。”開發商總試圖為房產打廣告、增加一些亮點,要求水景觀給人以視覺沖擊力,而這種訴求和做生態環保本身是背道而馳的。韓國杰以放養錦鯉為例。鯉顏色漂亮喜慶,符合中國傳統審美,但放在小區的水環境中,“這種審美是病態的”。一來錦鯉作為雜食動物,在人為環境中比較兇猛,會威脅到其他小魚的生長;另一方面,錦鯉的色彩過于鮮艷,在野生環境中又容易被其他物種侵襲。而且錦鯉非常好動,容易對水質產生影響,使蝦、螺螄等生物不能生存。
“做生態就是做細節,小到一個蝦子,大到一只鳥,我們都要提供它們生長的空間。”韓國杰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用原生本土的物種來建設水環境,恢復水域本來的面目。比如對流經小區的河道改造,只是在河中做了浮島,提供了植物生長的空間,卻沒有考慮提供動物們生長的空間,這是一大弊端。韓國杰也反對對河岸做駁岸,雖然駁岸看上去很美,可是它阻隔了水陸交換的地帶,而這個地帶作用很大,水中60%的污染物可以通過這個地帶分解、過濾,水中一些生物也依賴這個地帶生存、生活,比如蝌蚪成熟后要通過這個地帶爬上岸,可是一旦做了駁岸,這些陡峭的岸壁給小青蛙的生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我們對生態美的理解還停留在十分膚淺的層面。其實生態的美是一種多層次的美。”我們跟著韓國杰的描述,仿佛觀察到一幅參差錯落的自然美景:一個水塘,周邊生長著植物,這是一個生態群落,水里有生物,有小魚小蝦,有蜻蜓幼蟲,蜻蜓幼蟲羽化,蝌蚪變成小青蛙……對自然的觀察是可以永不厭倦的。韓國杰在廣州曾經做過一個水生態實驗,有一天他在這片生態實驗水域發現了一窩鷦鷯,他悄悄把這一發現告訴了朋友,并囑咐他千萬別去打擾這些“客人”,于是他天天在一邊觀察鷦鷯生活、孵蛋、小鳥的成長。“這樣的情景美極了,我們應該學會欣賞這種美。”韓國杰動情地說。
而科普教育的落后、對生態理解的不足令韓國杰感到現實的嚴峻。“生態與不生態的本質區別在于它是為誰服務的,”他說,“如果僅僅是為人服務,那絕不是生態,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我們現階段所謂的“生態治理”其實是一種“生態補償”,是在破壞了環境之后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補償措施,而遠遠談不上治理和修復。真正的水生態治理,還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和對生態更清醒的認識。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