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致敬:南方周末中國文化原創榜】年度圖書入圍作品
《開卷有疑》
楊奎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為何以“開卷有疑”名書?作者講得明白,那是因為國人研究國史,特別是研究近代史(此云近代,指1840—1949年),“不僅空間距離拉不開,時間距離也拉不開,要想真正做到客觀公正,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以此,讀者對近代史著作,應該“多抱一種懷疑的態度,多問一些為什么,而不宜抱著‘開卷有益’的態度,以至于更加深了我們主觀武斷的傾向”。
然而,近代史料浩瀚難窮,史事詭譎難明,史觀翻覆難定,有此三難,幾令讀者展卷茫然。如何求益,怎樣質疑?對普通讀者甚至對專業以外的史家來說,這是一個問題。解決方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讀書以外,猶應取閱專業書評。專業書評就是同行評議,就是同行從學術史、考證、闡釋等層面對一本書作出評價,明確指出這本書具有何種學術價值、考證是否審慎、解讀是否精當以及存在哪些錯漏。于是,既讀書,又讀書評,兩相對照,別異勘同,析是非,斷曲直,雖或未能盡發其隱,必也可以稍得其情。作為讀者,居然有坐堂審案之樂,不亦快哉。
《開卷有疑》所載書評,涉及孫中山是否愛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北伐戰爭的史實、張學良的懺悔、莫斯科與延安的關系、政治宣傳與學術研究,以及土地改革、抗日戰爭和朝鮮戰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世人了解中國現代史真相,提供了鮮活的史料和令人信服的依據。文章就事論事,不縱不枉,真是讀者之福。只是,如此書評并不多見,讀者之福仍嫌慳吝,良可憫矣。(譚伯牛、智效民、劉緒源)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英]卡爾·波蘭尼著,馮鋼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波蘭尼憑此書理所當然地成為20世紀最具洞察力的經濟史家。本書展現了歐洲文明從前工業世界到工業化時代的大轉型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觀念、意識形態、社會和經濟政策的轉換,分析自我調適的自由市場和市場自由主義教義的缺陷。它證明:自我調適的市場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社會各方面包括窮人都會從經濟增長中自然受益的教義,得不到歷史事實的支持;為使市場運轉起來并避免它產生災難,政府干預、社會約束都是必需的;社會關系的崩潰反過來也會產生惡性的經濟效應。說到底,社會比經濟更為廣闊,經濟又比市場更為廣闊。雖然半個多世紀以來不斷有人從左右兩方面或從理論與史實兩方面批評它,但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潮流從諸多方面表明,本書揭示的自由市場趨向,市場、國家、社會的關系,經濟與道德的關系等等,依然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痛楚。這個時代需要新的調整不平衡的應對機制。
在書籍泛濫的年代,一本經濟史與社會理論的著作出版五十多年后仍引起諸多關注,應屬不易。非專業讀者對這本書所分析的歷史材料可能感到陌生,但對它的關切不會覺得陌生。它甚至讓人覺得就是針對當下問題寫的。奧妙可能不在于它在現代經濟學家界定自發調節市場的問題之前,系統揭示了自發調節市場的軟肋和危害;而在于某位評論家表揚的那樣:就擴展和加深對市場社會的批評而言,這個時代沒有其他書比“大轉型”做得更多了。不知身處于加速進入市場社會的中國讀者,讀此書有沒有切膚之痛? (毛丹)
《定西孤兒院紀事》
楊顯惠著,花城出版社陳慶港著
三年大饑荒時期到底“非正常死亡”了多少人?
這段歷史,多有疑問。
學術界至今還在遮遮掩掩地爭論。沒有一個公認的數字。
然而,2000萬也好,3000萬也好,對于患有健忘癥的后人來說,不過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罷了。
饑餓至死的體驗,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的一代已無法感受。
幸,還是不幸?
楊顯惠的書,寫的是甘肅定西地區一群孤兒的故事。他們目睹了父母甚至全家人被餓死的過程。這樣的孤兒,在這個地區有5000人。他們的體驗,彌補了我們的人生經驗的空白,也在歷史的畫板上,增添了一種應有的顏色。 (李小年)
《真相——慰安婦調查紀實》
陳慶港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慰安婦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本書記錄了數十位慰安婦的悲慘經歷,以及她們因為那段經歷而被改變了的人生。這數十位老人的悲慘經歷,其實只是日軍侵華期間所有慰安婦的一個縮影,她們的苦難,實際上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苦難。而慰安婦代表的正是我們這個民族近代史上最最苦難最最血淚的那一頁。那段歷史是留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一道傷痕。
《啟蒙時代》
王安憶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0世紀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飆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拋到了一處。從高級干部公寓和從市井里弄走出來的男女主人公們,帶著青春的熱情、敏感、躁動和迷茫,頑強而莽撞地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尋找理由??梢哉f,這是一部“老三屆”的精神成長史,作者書寫了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從來不需要想起也永遠不會忘記的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