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致敬:南方周末中國文化原創榜】2007年非虛構類圖書回顧
圖書出版是社會脈動的晴雨表。如果說,報刊雜志、電視廣播、影像網絡是媒介中的西醫的話,書籍便是媒介中的中醫了。中醫高明與否,很難測度,圖書出版亦復如此,那桿秤,往往在人們的感覺里
在充滿不確定的年份,出版界做出極大努力,為整個社會生產出可供挑選的書籍 中新社圖片
2007年的圖書出版,比起往年,要好。如果不是遭遇十幾年來不遇、且持續至今的紙荒,應該更好。這不僅是感覺,而且有統計、分析。但好中之憂也非常明顯,就是馬太效應持續發酵,小中型出版商有被動也有主動地漸次退出學術思想等基礎性出版物競爭市場。另一堪憂局面,是生產能力與消費(閱讀)之間的鴻溝愈益加大:生產過剩,消費不足。再者,比較引進版書籍的生產,國內作者原創作品態勢,并不樂觀,這本是意料中事,但讀者總是懷抱奇跡發生的一線希望。所以,在本文“人物”小題下,特意只羅列了國內作者,期之以未來,也算一種警醒。羅列若干“出版商”,也是這個考慮。所選25種重要圖書,17種為翻譯,是當前引進與原創的基本格局。
尚須說明的是,筆者視野局限,所矚目者,以學術、思想、文化類圖書為主,輔之以文學、財經、科學哲學等類。因是宏觀回顧,篇幅所限,免不了大量羅列書目,亦請大家恕罪。
熱 點
年年有熱點。有持續的熱點,也有當年熱的。我主要關注后一種情況。
今年最熱主題詞,莫過于“大國”、“金融”和“創新”。
大國崛起,仿佛成了全民街談巷議的話題,圖書出版自然號到這脈搏,并以鄭必堅主編“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叢書之《國外著名學者、政要論中國崛起》,張小勁《大國復興之路》,丁學良《中國經濟再崛起》等作品年底問世,將崛起之聲推向高潮。大國崛起之音,可考者,發端于1998年的《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閻學通),和《世紀之爭:中國,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程超澤)。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學者們對此一話題關注的熱情也隨之高漲。終于在電視節目《大國崛起》推動下,達到新的溫度。未預料的是,節目引起極大的討論熱情,也引起爭議。電視下嫁圖書,幾大卷很快上市,推波助瀾。下半年,美國學者費曉聞《中國公司:下一個超級大國的崛起如何改變美國和世界》出版,猶如重磅炸彈,令人瞠目結舌。加入討論行列的學者,包括胡鞍鋼、阮宗澤、李稻葵等。伴隨大國崛起話題,還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動向,一是對帝國話題的熱衷,二是中國形象的議論之聲悄然而起,三是對鄰國印度的高度關注,四是對大國衰落的反思。
帝國:對帝國時代的回顧——《大唐帝國:隋亂唐盛三百年》(陳舜臣),《東方帝國》(張程等),《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譯大秦帝國密碼》(秦風),《歷史的轉彎處:晚清帝國回憶錄》(西門送客),《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李亞平),《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韓森),《上帝之鞭:成吉思汗、耶律大石、阿提拉的征戰帝國》(王族),多數為歷史寫作;也有對其他帝國歷史的總結——《西方帝國簡史:遷移、探索與征服的三部曲》(派格登),《帝國的迷思:國內政治與對外擴張》(斯奈德),《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郭家宏),等等。
中國形象:有古代的,周寧《世界之中國:域外中國形象研究》;有當今的,雷默《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有各國眼里的中國,劉林利《日本大眾媒體中的中國形象》,亞·弗·盧金《俄國熊看中國龍:17-20世紀中國在俄羅斯的形象》,姜智芹《傅滿洲與陳查理: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形象》;甚至理論探討的,段鵬《國家形象建構中的傳播策略》。
印度:中國人對印度高度注意,但調門卻很低,令人玩味。有題目極專的《中國云南與印度歷史現狀和未來》(任佳等);有印度人現身說法的《印度:經濟發展與社會機會》(阿瑪蒂亞·森等)、《慣于爭鳴的印度人:印度人的歷史、文化與身份論集》(阿馬蒂亞·森);有奇特角度比較的《海外印度人與海外華人國際影響力比較研究》(賈海濤),也有正常比較的《龍象共舞:對中國和印度兩個復興大國的比較研究》(左學金等)、《古代印度文明與中國》(崔連仲等);有對印度各方面研究的《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孫士海)、《印度文化產業》(張謳)、《印度核政策的歷史分析》(趙恒)、《印度社會觀察》(王曉丹);西方學者也來湊熱鬧的,有《龍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史密斯)和《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盧斯)。甚至出版了幾十年來第一本《印度通史》(林太)。
反思帝國(文化)衰落的書籍,背景比較復雜,心態也微妙。代表性的有:《火與劍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宋宜昌)、《美國實力的衰落》(沃勒斯坦)、《大國衰落之鑒》(劉景華),和《西方文化的衰落:人文主義復探》(卡洛爾)。
由于股市、房市空前高漲,老百姓的資產性收入陡然增加,伴以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整個人群不約而同地對金融話題興致異常。帶“金融”、“銀行”、“股市”、“貨幣”、“金錢”等字樣的書籍,令人嘆為觀止。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幾致無法窮盡之境。五音雜奏中,有一種聲音似乎非常大,代表作品便是《貨幣戰爭》(宋鴻兵)、《帝國金錢游戲》(柏金斯等)和《匯率危局: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和后果》(向松祚)?!柏洝?、“游戲”,以其陰謀論和敘述的詭異,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貨”書,在一片驚訝、恐懼、贊揚聲中,不乏激烈批評之聲。
“創新”,是2007年最時髦的詞匯之一,在圖書出版中亦有強烈反響。這個話題涵蓋了幾乎所有能想到的方面,組成了響聲四起的“創新”大合唱,有時不免讓人有竊笑之感。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德魯克),《創新原理與方略》(李祖揚),《公共治理與制度創新:直面中國公共管理領域前沿問題》(陳家國),《從知識到創新:知識的學習過程與機制》(杜偉宇),《自主創新加速器:來自深圳產業的知識產權實證報告》(李平等),《中國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方新),《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戰略案例研究》(王詠梅),《創新引領世界:美國創新和競爭力戰略》(趙中建),《中國自主創新探路》(黃勝平等),《創新的力量》(柯林斯等),《知識經濟時代的技術創新》(王偉光等),《創新:變革時代的成長之道》(卡爾森),《2007年:創新長三角》(王榮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研究》(鄒玲),《大學知識資本的管理創新》(鄭興山等),《模仿與創新:明治日本對西方組織模式的移植》(韋斯特尼),《公司進化論:偉大的企業如何持續創新》(摩爾),《變速!中國:汽車、能源、環境與創新》(蓋勒格),《中國報業傳媒體制創新》(張殿元),《走向創新力的競爭時代:“海立”成功經驗的啟示》(周瑞金),《中國家族企業發展與創新》(何心展等),《中國出版體制創新》(博玫),《服務創新》(藺雷等),《創新者的思考:發現創業與創意的源頭》(大前研一),《黨內民主制度創新:一個基層黨委班子“公推直選”的案例研究》(王長江),《信息化、制度創新與轉變增長方式的路徑選擇》(肖文海等),《創新人才戰略》(丁?;ⅲ?,《新時期道路交通管理創新與執法探索實踐》(王新田),《中國政府管理創新》(李慶鈞等),《創新知識的資本化》(葛秋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闡釋與創新》(趙劍英等),《制度創新與共同富?!罚▽O居濤等),《經濟倫理學研究: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的人文關懷》(葉蓬等)……
除此,還有一些公共話題,在圖書出版領域均有熱烈反應。如歷史反思、心理疾病與治療、公共服務等等。
各類專題研究,亦回應了社會對各種問題的關心與焦慮。諸如弱勢群體、三農、非營利組織、社會民主主義、文化產業化、憲政、財產、教育尤其是大學問題,等等。國別研究,關注重點除美國外,出版界把眼光更多投到俄羅斯、日本、印度和歐盟(各國),推出大量翻譯和原創作品。這又與國人關心的焦點不謀而合。
重點書籍(25種)
所列重點圖書,既是個人之見,相信也反映了閱讀界的關注。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浙江人民)。波蘭尼在兩個方向頗為用力,對經濟自由主義進行發生學描述,和建立批評性理論基礎。為此,波蘭尼展開兩組論證,首先發明了“脫嵌”和“入嵌”概念:在傳統社會,經濟體系是“嵌入”總體社會關系中,稀缺性資源包括財富的分配,從屬于社會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等關系,而非獨立于它們。其次,市場與社會進行著反向雙重運動,即自由資本主義持續擴展,和防止它“脫嵌”力量的增長。波蘭尼十分注意兩種反向運動的速度,也就是誰比誰更快,更有力量,并以此構想他對危機到來和應對的辦法。兩組論證對我們認識眼下社會變遷的可能結果,有著非同一般的啟發意義。此外,波蘭尼在詳盡敘述經濟自由主義思想與自由市場運動關系的同時,也指出了它的歷史價值及其困境,以及防止“脫嵌”的反向運動力量于20世紀引發的重大歷史轉向,比如列寧主義運動,法西斯運動,甚至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的羅斯福新政。給我們總結20世紀歷史經驗和教訓,展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社會主義體制: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央編譯)。作者是東歐三位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中最年輕者的一位??茽柲问终\懇地希望中國讀者關注他闡明的三個思想,即他使用的“制度范式”方法、更高層次上進行“一般性概括和抽象研究”、為個案研究提供分析平臺和基礎。作者強調,他不想成為藝術家和歷史學家,更想做一名“解剖學家”,“節儉而吝嗇的創作者”,非如此,不能發現“社會主義體制與其他體制最少、但又最關鍵的特征差異”。
《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李零還原歷史上孔子真實形象的努力,因應了時代的需要,也引起激烈爭議。
《開卷有疑:中國現代史讀書札記》(江西人民)。該書可圈可點之處,是面對重大問題,不回避,一把鋒利考據手術刀,將多年被遮蔽得不成樣子的歷史,剝皮剔骨,顯出原形。作者很少議論,他把思考空間更多留給讀者,讓讀者隨著他論證的曲徑,揀拾自己的感受花朵。
《藝術:讓人成為人》(北大)。無論就其內容(包括譯文質量)分量,還是篇幅的厚重程度(94萬字),由兩位美國作者,一位中文譯者共同完成的這部作品,都可擔得起“最偉大的人文學教科書”這一稱號。作者向我們不斷提醒的,就是譯者總結的那句動人的話語,尋求為人之道的全部努力,正是為了“告慰良知的鄉愁”。
《生活之道》(廣西師大)。本書由20篇演講組成,來源于麥高文和羅蘭編輯的《威廉·奧斯勒文集》、《寧靜及其他》和《威廉·奧斯勒醫師文選》三部作品。奧斯勒演講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和教師,但所談內容極其廣泛,從為人、為學、為師、為醫,談到社會、文明和政治治理之道。即使談為人、學、師、醫之道,他也遠遠超越了專業的局限,眼界所及,儼然一位哲學家、牧師和圣賢。
其他有:菲爾布里克《五月花號:關于勇氣、社群和戰爭的故事》(新星)、李峰《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古籍)、張文亮 《兄弟相愛撼山河》(敦煌文藝)、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北大)、王朔《致女兒書》(人民文學)、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鄉》(清華)、楊顯惠 《定西孤兒院紀事》(花城)、戈爾巴喬夫基金會《奔向自由》(中央編譯)、劉小楓《儒教與民族國家》(華夏)、朱鴻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廣西師大)、薩克斯《貧窮的終結》(上海人民)、帕特森《美國政治文化》(東方)、劉莉 《中國新石器時代:邁向早期國家之路》(科學)、索福羅尼 《俄羅斯精神巨匠:長老西拉》(華東師大)、彭小蓮《理想主義的困惑》(華東師大)、宗薩仁波切《正見:佛陀的證悟》(友誼)、福山 《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中國社科)。朱大可《流氓的盛宴:當代中國的流氓敘事》(新星)、韋斯曼《沒有我們的世界》(上??萍嘉墨I)。需要說明,李峰、張文亮、劉莉均非內地作者。
以上各書籍,筆者在不同媒體均有評價,或請瀏覽筆者博客。
人 物
2007,是知識人頗遭非議的一年,整整一年,事件不斷,充分顯露知識人在新時代中的困境、掙扎、迷惘,甚至墮落。但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聲音。
以下作者,2007年均有重要作品問世,多數人不止一種,且有不同程度的廣泛影響。他們是知識人發出聲音的代表。他們是:陳丹青(《退步集續編》、《紐約瑣記 (修訂版)》、《與陳丹青交談》)、劉小楓(“劉小楓集”)、王朔(《我的千歲寒》、《致女兒書》)、鄭也夫(《抵抗通吃》、《后物欲時代的來臨》、《消費的秘密》)、許紀霖(《大時代中的知識人》)、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鑠古鑄今:考古發現和復古藝術》)、易中天(《帝國的終結》、《成都方式》)、曹乃謙(《最后的村莊》、《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窯風景》、《佛的孤獨》)、汪丁?。ā妒袌鼋洕c道德基礎》、《經濟學三人談》、《影子對話》)、王元化(《清園談戲錄》、《沉思與反思》)、黃永年(《唐史十二講》、《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陳樂民(《在中西之間》、《過眼小輯》、《書巢漫筆》)、錢理群(《錢理群講學錄》、《我的精神自傳》)、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吶喊》)、吳曉波(《激蕩三十年》、《大敗局Ⅱ》)、楊天石(“楊天石近代史文存”6種)、葉秀山(《哲學要義》、《永恒的活火:古希臘哲學新論》)。
特別向新生代作者韓寒、安妮寶貝表示敬意。兩人以不同姿態,校正言說路數,讓我們看到新一代作者價值取向的回歸。
出版商
在充滿不確定的年份,出版界做出極大努力,為整個社會生產出可供挑選的書籍??皯n的是,在面臨市場壓力、紙荒、改制諸種困境下,中小型出版商日子一天難似一天。在改制處于困局的狀態下,看不出它們的前途與出路。
下列出版商名單,是根據它們2007年出版表現綜合評定的,屬一家之言。表現最突出的是:
中央編譯出版社。代表出版物有《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紀實》(楊繼繩),《美的歷史》(艾柯),《民粹主義:概念、理論與實證》(林紅),《香港史》(韋爾什),《社會主義體制: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科爾奈),《奔向自由:戈爾巴喬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評說》(戈爾巴喬夫基金會),《民主社會主義論》(殷敘彝),“知日文叢”(李長聲、王中忱、劉曉峰等),“后經典文叢”,等等。
上海世紀集團。代表出版物有:《集體暴力的政治》(蒂利),《汪偽政權全史》(余子道),《捕獲法》(格勞秀斯),“帕穆克作品集”,《朋友還是對手:奧地利學派與芝加哥學派之爭》(史庫森),《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布贊),《雅致的精神病院》(賓恩),《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布熱津斯基),《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問拉康吧》(齊澤克),《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斯考切波),《知識分子的 “內戰”——現代上海的文化場域:1927-1930》(王曉漁),《神經元經濟學:實證與挑戰》(拉切奇尼等),《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柯魯克),《貨幣、銀行與經濟》(梅耶),《古亞洲文明百科全書》(海厄姆),《意向性:論心靈哲學》(塞爾),《經濟學及其敵人:反經濟學理論200年》(科爾曼),《盧梭評判讓-雅克:對話錄》(盧梭),《從“權力”走向“權利”:西歐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研究》(李宏圖),《歷史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斯考切波),《蘇珊·桑塔格文集》,《周煦良文集》,“德波頓作品”系列,《國際事務概覽:第二次世界大戰》(湯因比等),《論自由》(阿?。?,“以色列當代文學”譯叢,“瑪格麗特·杜拉斯作品”系列,“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大學”譯叢,“茨威格作品集”,“村上春樹文庫”,《黑塞文集》,“當代學術思潮”,《想象的馬克思主義:從一個神圣家族到另一個神圣家族》(阿?。?,“萊辛作品集”,《萌萌文集》,《契訶夫小說全集》,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代表出版物有《蒯因著作集》(涂紀亮等編),“歐洲社會文化史”譯叢(高毅編),《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等),“西方文明進程”譯叢,“列維-斯特勞斯文集”,“經濟學前沿”系列,“教育學經典”譯叢,“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系列,《藥窗詩話》(吳藕?。?,《民治政府:美國政府與政治》(第20版/伯恩斯),《中國資本市場:從制度變革到戰略轉型》(吳曉求),《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斯萊特),《空虛時代:論當代個人主義》(利波維茨基),“漢譯亞歐文化名著”系列,《個體在藝術中誕生》(托多洛夫等),《歷史的瀑布與峽谷:中華文明的文化結構和現代轉型》(王鴻生),“海外政治學研究方法”叢書,《征服豐富性:抽象與存在豐富性之間的斗爭故事》(費耶阿本德),《康有為全集》,“科學哲學基本著作”叢書,《公共部門的社會問責:理念探討及模式分析》(世界銀行專家組),“國學基礎文庫”,《生產力:工業自動化的社會史》(諾布爾),《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佩蕾絲),《貨幣制度的世界史:解讀“非對稱性”》(黑田明伸),等等。
其他如:中華書局、北京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江蘇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社科文獻出版社、江蘇譯林出版社。
特別給予致意的,是廣東的花城出版社和北京的新星出版社?;ǔ浅霭嫔缫浴蹲呦蚧煦纾簭木S熙回憶錄》(新版)、《定西孤兒院紀事》、《樹上的日子:我的一九六八》等出版品,贏得閱讀界的尊敬。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學術思想類探索性著作,為小型出版社搏擊該領域,作出了表率。
民營出版策劃,以“六點”、“三輝”、“后浪”、“漢唐陽光”等工作室為代表,作出了令人尊敬的努力,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2007年出版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