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想歪就怕不想——德式博物館教育
“啟蒙的藝術”的參觀者一進國博大門,或許會遇到一位拎著一個大破皮箱的人,這個人和講解員工作類似,但又不太一樣,他不是巨細無遺地給你講解展覽內容,相反,他特別喜歡賣關子,慫恿你自己去想象。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蔣瀟
蘇姍娜·里斯托夫遞過一疊厚厚的資料,第一頁還有些應景的文字,諸如“以‘啟蒙的藝術’為契機,歌德學院(中國)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將在博物館教育領域展開合作”,接下來9頁全是“神秘”的圖畫:一粒畫著人臉的骰子;一只裝滿放大鏡、舊手機、老算盤等雜物的手提箱;一位抓著繩子努力保持平衡的人……更多的圖畫則讓人如墜五里云中,比如一個盤子托著大大小小幾個圓球。
“你一進展廳就明白了。”里斯托夫說。當18世紀的行星儀實物撲入眼簾,讓人不期然想起蘇姍的手繪,那個盛著圓球的托盤應該就是它了。
這些畫是里斯托夫手繪的,圖案全部取材于展品。觀眾走進展廳之前看過這些神秘的圖案,就會格外留意類似展品。惟其如此,那件不起眼的行星儀才不會被雕塑和油畫埋沒。
“啟蒙的藝術”是新國博第一個大型的國外展覽,歌德學院配合該展覽推出了“博物館教育項目”,該教育項目包括專題導覽、觀眾體驗區和戲劇經典朗讀等。觀眾體驗區將設在“啟蒙的藝術”展區旁的一個大走廊里,12米寬,100米長。這也是國博有史以來首次全面系統地采用當代西方的博物館教育模式。
蘇姍娜·里斯托夫 (羅曦/圖)
“啟蒙的藝術”其實是不存在的“國博能用于博物館教育的空間實在太多了。”阿克曼說。阿克曼是歌德學院(中國)院長。為“啟蒙的藝術”提供配套教育項目,是歌德學院(中國)、三家德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商議的結果。“其實‘啟蒙的藝術’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有啟蒙文學、啟蒙哲學,可是絕對不存在‘啟蒙藝術’。”阿克曼說,這雖然是一個策展的概念,但主題很有趣,只是假如觀眾對德國啟蒙時代的社會生活缺乏了解,那么就算親眼看到展品也未必理解它與“啟蒙”有什么關系。于是歌德學院向德方三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