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中學歷史課本——新國博“復興之路”印象

展覽尾聲部分呈現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人生活質量的巨大改善,用了最一目了然的符號——手機。輩份最高的是摩托羅拉的模擬信號大哥大,最青春的是蘋果iPhone4。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蔣瀟

今日已滿,請改天再來

國家博物館西門前的人行道上,圍欄把一片長方形的人群分隔成曲折往復的長龍,緩緩移動。從這里直到博物館入口,六七十個穿統一制服佩戴胸牌的年輕人,嘴邊掛著麥克風,腰間別著揚聲器,穿梭在隊伍中維持秩序,控制行進速度。

2011年4月10日,是個晴暖的周日。國博九點開館,大約十點半,幾個工作人員便在接近隊尾處截斷了隊伍,他們告訴剩下幾十位游客,今天的名額已經滿了,不好意思,請改天再來。

新國博“復興之路”中的展品:《鄧小平和胡耀邦在一起》. (李宏宇/翻拍/圖)

國博新張,實行免費入場參觀,試運行期間,每天限定接待8000名零散游客。預約參觀只針對團體,他們會走北門入口。也就是說普通觀眾要參觀國博,眼下除了盡早來西門排隊之外別無他選。

同北京的許多大型政府機關建筑一樣,國博正門也就是西門前,寬闊的廣場和宏偉的臺階干凈地空著。觀眾長隊從這片空地一側前行,上到臺階盡頭的柱廊底下,這時候他們會略感失落地看到前邊,也就是柱廊和新館入口之間的小廣場上,原來還有一條曲折往復的長隊,自己的征途只完成一半。好在這時候他們正好可以向西俯瞰人頭攢動的天安門廣場、紀念碑、紀念堂,或向北眺望紅旗招展的天安門城樓。當然,也正好抬頭打量這座嶄新的建筑。

過去懸掛在柱廊正中右立柱上,原來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牌匾在改造后沒有重新掛出,留下柱廊兩端方塔上接近頂端的中英文金屬字館名。新國博保留了老建筑的北、西、南三個立面原來的模樣,新館從過去的庭院中拔地而起,向東擴出40米,向西則與正立面柱廊間留下這個小廣場。新館的外部線條現代、簡潔,但造型上嚴格呼應原有風格,外裝飾材料的色彩、材質也盡可能接近老建筑。

2004年,國博改擴建工程項目管理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