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拿來主義,“合資自主”被迫加速

在過去30年中國汽車合資“市場換技術”政策宣告失敗之后,這樣的“自主車”能否改寫歷史,使中方合資者真正獲得研發技術?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面對中國人的技術渴求,合資車商終于在中方主導研發下造出了“自主車”。在過去30年中國汽車合資“市場換技術”政策宣告失敗之后,這樣的“自主車”能否改寫歷史,使中方合資者真正獲得研發技術?

通過合資車商新近推出的自主車,中方希望從外國老師那里學到真正的汽車核心技術。 (梁偉馳/制圖)

在奉行“拿來主義”政策幾十年之后,不論是否自愿,中國的合資車商開始一窩蜂地造起了自主品牌車。

4月17日,廣汽本田將為他們一款名為“理念”的轎車,舉行全國上市儀式。第二天,上海通用五菱將為其自主品牌轎車寶駿,舉行首發儀式。第三天,東風日產將為其自主品牌轎車啟辰,發布品牌戰略及產品規劃。

除了這三家,一汽大眾、東風本田、北京現代、長安福特、長安鈴木、長安PSA等合資車企也紛紛表達了做自主品牌車的意向。這意味著,在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舞臺上,合資隊要登場了。

所謂自主品牌,就是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以前合資車企都是直接從母公司引進車型,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的話說,“躺在外國技術上可以坐享其成,不發展產品開發能力也可以過上小康日子”?,F在,合資自主,意味著他們決定捋起袖子,讓自己成為擁有研發、制造、銷售系統的整車企業。

為什么這些合資車企要放棄成本更低也更便捷的拿來方式,而選擇費心費力去研發自主車?而在過去30年中國汽車合資“市場換技術”政策宣告失敗之后,這樣的自主車是否能改寫歷史,使中方合資者真正獲得研發技術?

給了市場,還是沒換來技術

大眾汽車前董事長哈恩(Carl Horst Hahn)在回憶錄《我在大眾汽車40年》中有這樣的記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政府邀請所有的國際汽車公司去中國投資,但是包括德國在內的工業國家對此普遍持謹慎態度,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前景被評估為很差。

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最初技術來源是1950年代的蘇聯,中蘇關系破裂之后,基本上處于內生性發展狀態,與國際水平差距越拉越大,產業配套也很弱。

1978年改革開放后,外資車企推動中國制定了合資法,帶來了汽車業生產模式,培育出了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早期進入這個市場的車企,受益于中國限制競爭條件下的高價格和高利潤,獲得了超出其他市場的回報。

唯一的遺憾是,盡管中國從一開始就強調要消化吸收汽車技術、形成獨立產品開發能力,并在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