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源:危險在潛伏

環保部統計,共有14萬枚放射源分布全國各地,至少兩千枚遺失民間,它們正威脅著公眾安全。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環保部統計,共有14萬枚放射源分布全國各地,至少兩千枚遺失民間,它們正威脅著公眾安全。

2007年,四川最大無主放射源被成功起運,暫存至放射性廢物庫。 (陳松/圖)

身邊的放射源

3月11日,日本地震當天,一部講述中國首例核輻射受害者的電影《站起來》在國內上映。主人公宋學文15年前,在廠區雪地里撿到了一條8厘米長的白色金屬鏈,結果兩年內相繼失去了兩條腿和一條胳膊。

這個貌似鑰匙鏈的東西,實際上是被丟失的用于探測金屬內部瑕疵的放射源。毫不知情的宋學文,被輻射長達10個小時。這改變了他的一生。

時隔多年,和妻子重返家鄉創辦鄉村幼兒園的宋學文,已經能夠享受被朋友推著輪椅蹦迪的快樂。但核輻射始終是他頭頂利劍,病痛時刻伴隨著他的生活。

宋學文并不是唯一的放射源受害者。根據衛生部放射衛生專家組副組長范深根的統計,從1988年到1998年的11年間,全國發生了各種放射性事故300多起,平均每年有30起,近千人受照射。

最近幾年,國內放射性事故雖有減少,但仍時有發生,從1998年以來,平均每年都有數十起放射事故。2009年10月,廣州番禺輻照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發生了一起鈷-60輻射事件,一個輻照裝置由于操作失誤,連續輻射48天無法處理。這期間,發生了貨物自燃等種種狀況。周邊居民直到媒體公開報道才知曉內情,引發恐慌。

同年6月,河南杞縣一家民營輻照廠發生類似事件。盡管此次事件并未造成任何實際影響,一個月后才散布出來的消息,造成了杞縣居民紛紛逃離市區。

其實,各種各樣的放射源早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食品消毒、醫學檢測以及工業勘探等方面,都會大量使用。但在各種放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