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消失“加速度”
無法定量評估的生態損害,摸不清家底的海島概況,以及遲遲沒有匹配細則的海島保護法,讓無人海島的保護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無法定量評估的生態損害,摸不清家底的海島概況,以及遲遲沒有匹配細則的海島保護法,讓無人海島的保護任重道遠。
當年的過境島郁郁蔥蔥,如今卻被夷為平地,成為核電新廠區。 (南方周末記者 孟登科/圖)
核島”非島
2008年以后,54歲的葉樂杖就再也沒上過“過境島”,那一年,他作為“寧德核電站”的一名爆破工人,親手參與炸平了它。
“小時候,只需要劃個小船就能從備灣山過去,不到一百米,落潮時甚至挽著褲管就能走到島上。”葉回憶說。
因為有臨近海邊的海島,這一片海域的溫度和洋流尤其適合紫菜種植,葉樂杖所在的東埕村和鄰近的幾個漁村,超過一半的村民曾經以紫菜種殖為生,而現在,他們開始擔心,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紫菜種殖會在自己這代人手里荒廢。
多少年來無人問津的“過境島”,現在已變身為氣勢恢宏的“核島”。站在寧德核電廠區88米高的觀光平臺上俯瞰,“過境島”早已是現代化的核電廠區,規劃中的四臺百萬千瓦的發電機組,自東向西依次排列,按計劃,一號機組將于2012年年底前正式投入商用。
這是號稱中國第一座建在海島上的核電站,只是,核島早已不是海島——“過境島”已經和之前一海之隔的備灣山融為一體,“核島”其實已是陸地。
寧德轄內的福鼎市海洋漁業局只能提供極為零星的關于過境島的資料,面積超過400畝,最高海拔99.1米,至于島上原有的動植物種類、其它的生物鏈狀況則沒有任何記載。
曾經的99米高度,如今已被夷為9米的平地,而開挖所得的超過一千萬立方米的巖石則被就地取材,用于填海造地和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