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 綠動未來】澄江如練,河出伏流多媒體環境戲劇《江河行》和它背后的故事

長大之后,我從未見過一條清澈美麗的河流,不記得一條河流的樣子。歲月荒蕪,但我記得,我們曾在河邊相愛。水光粼粼,你站在河邊的樹蔭。

長大之后,我從未見過一條清澈美麗的河流,不記得一條河流的樣子。歲月荒蕪,但我記得,我們曾在河邊相愛。水光粼粼,你站在河邊的樹蔭。

2006年,民間環保組織綠家園開始一項旨在關注和監督中國西部水電開發的 “江河十年行”計劃。從這一年開始,每年約有20名主流媒體記者、工程技術專家、社會學者以及環保志愿者受邀加入行走行列,對中國西南部的江河水系進行考察,記錄報道流域內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變化與關聯。但在他們之中,有些人卻用迥異于預期的手法承接著來自現實的洪流,并把它引到公眾面前。

站在環保主義者背后

2008年年底,“江河十年行”進入第三年,《南方周末》記者徐楠受到邀請,赴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流域進行考察。彼時的徐楠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非職業戲劇研修團體“愛美劇團”的成員。當時她和團中好友張軍、臧寧貝每每促膝切磋,深感戲劇手段應更多對現實生活形成觀照,“江河十年行”的邀約一來,三人便都對水資源保護的話題燃起了興趣。

經過“綠家園”的認可,文學博士張軍和戲劇導演臧寧貝成了2008年“江河十年行”中唯二沒有媒體從業背景的成員。他們跟隨大部隊走過了攀枝花、石鼓、六庫小沙壩、瓦窯等十多個沿江地區,目睹了怒江、瀾滄江上數座大壩的建設進程,走訪了十戶因水利建設而被迫搬遷的人家。這一切對張軍臧寧貝等人來說都是經驗之外的。但正是對環保話題的陌生,激發了考察途中更多的爭論:“所有的移民都反對搬遷嗎?有沒有人贊成的呢?”“保持一條原生態的河流?為什么?用來被大家‘看’?”臧寧貝帶著“無知者無畏”的勁兒在行車途中不懈地“一日三問”,甚至把生態社會學專家問到閉口不言。這種不帶預設的觀察角度,令他們意識到自己其實是站在環保主義者的背后審視著這些人:環保究竟是不是另一種強制?

你不會得到現成答案

打一開始,主創們就沒打算給這出戲安排明確的劇情,它的使命是“反映人水關系的現實”。但現實之復雜,猶如一條大河,里面翻騰著各樣浪花。導演臧寧貝巧妙地運用了謝克納的“多媒體環境劇場”手法,來給觀眾們還原每一朵浪花的姿態,將十多天的身臨其境帶來的全方位感受,在70分鐘內傳達給觀眾。

觀眾會發現原有的座位布局被打破了,觀眾席被場地中央兩條縱橫交錯的“主河道”分割成一個田字形。觀眾側對舞臺而坐,隔“河”面面相覷;而他們的兩側還有天花板則均有投影裝置,觀眾整個被視頻畫面所包裹。開演的時候,演員們就在觀眾腳跟前的“河道交匯口”相遇、對話;甚至一邊說著臺詞,一邊擦著觀眾的衣袖穿過。

舞臺上,演員們再現了考察之路,把自己在水利工程現場所碰到的問題一個個拋給觀眾。同時屏幕上展現從“江河十年行”現場拍回來的視頻資料。由于左右兩塊主屏幕常常隨著場上演員的動作指引而切換,觀眾們要像看網球比賽那樣來回扭頭。當觀眾明白了他們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環境”、所面對的是怎樣一個“對象”了之后,主創就引出了本劇的核心語匯—辯論。

“這里將要修建一座大壩。”“又建了,沒停過。”

“修建大壩是解決目前能源問題的最好方法。”“方法之一吧?”

“大家都知道水電是‘清潔’能源。”“水電是‘清潔’能源嗎?”

“所以水利建設是開發能源的最好方法。”“可憐的魚兒又要遭殃了。”

“同時我們還要保護魚、水、人相融的環境。”“遭殃的還不只是魚,還有人。”

“在環保問題上,生態學的觀點是,關注生物多樣性,強調生物多樣性對人與自然的長遠作用。”“物種都要滅絕了,還在這扯。”

“我們認為,一條河流的意義在于—”“一條河流的根本意義不在于??”

正反交辯充斥著整個劇,角色和角色之間的交鋒,角色和視頻中的自己“左右互搏”。當觀眾還在盤算“我會站在哪一邊”時,又一波更大的沖擊涌了過來—劇中的“記者”直接把環境困局宣讀出來,讓你活生生地面對這些現實:“瀾滄江流域有超過30個全球瀕危物種,虎、亞洲象、長臂猿、白色翅膀鴨、黃頭妙龜和世界上最珍貴的淡水魚—亞洲龍魚。”“華北超采地下水至少1200 億立方米,成了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旱情嚴重,部分電廠煤炭庫存量已經低于7天的警戒線。先維持到月底,實在不行拉閘限電……”

當觀眾的神經被這一條條殘酷的陳述繃緊之時,全劇卻在笑聲中結束—所有演員回復開場時的輕松悠閑,各自用自己的方言朗誦起《長江之歌》的歌詞,全劇就在一種意猶未盡的狀態下收尾。

演出結束,大多數觀眾陷入了思維混亂,許多觀眾都問:你們的戲怎么這么亂?就不能給我一個明確的指向嗎?也有很多觀眾向編劇求證:“剛才的這段舞蹈,是不是在扮演一條魚?”每當這時,主創們就會微笑著告訴觀眾:沒有現成答案,你能體會出來的東西,都有價值。我們要說的正是現實的多義性。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環保意識和換位思考

主創們都有點排斥這部戲被貼上“環保劇”的標簽,對他們來說,這出劇是利用大熱的環保題材來進行他們特有的民間戲劇探索。

《江河行》最具吸引力的是把戲劇專業應用于一種現實的社會關懷。“圍爐夜話”式的創作過程充分體現了民主性:三位編導共同決定了全劇的章節以及每個橋段的舞臺表現手法,并由徐楠和張軍落成文字,然后由劇組成員共同發表自己的修改或演繹意見。三位主創給演員們反復播放了從“江河十年行”帶回來的視頻資料,解釋臺詞中的隱喻和機鋒,這些和演員們的不同生活經歷重疊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現場重建”效果。

與“江河十年行”行動有所不同,《江河行》劇組的成員有一個共同的認知: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他人的行為都可敬而遠之。所以在制作之前,主創人員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要向有關部門呼號些什么。“江河十年行”的發起人汪永晨女士親臨此劇后評價說:“《江河行》是一出表現中國江河命運的戲;是一部充滿個性的,創新的戲。里面包含著愛自然,愛戲劇的執著的人的執著追求。”

《江河行》目前已在全國7座城市巡演過多場,主創們并不諱言觀影人數少,但他們更強調觀眾構成的廣泛—這部從未預先做過受眾設定的劇目,真的不只吸引文藝青年。

《江河行》會繼續它的全國巡演,也會繼續它的集體創作方式,作為一種環保探索來說,它反思了環保行動本身—向別人植入一種環保理念,這本身正確嗎?因為說白了“環保意識”本身就是換位思考、集萃眾智:你追求悠游自在,江里的魚也追求悠游自在;你需要生存和發展,樹木、禾苗、甚至臭氧層也需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