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人鳳與中部同盟會

當孫中山在兩廣策劃的起義接連失敗后,威信大減,同盟會內部要求改革黨務、改變策略的呼聲日益高漲,兩湖派與廣東派的矛盾日益突出,紛紛自立門戶,另謀他途,中部同盟會之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辛亥逸史】

編者按: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跡,革命黨人、維新志士、清軍將領、樞臣疆吏聯手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建立了中華民國。范福潮先生積十年之功,檢閱史料,輯軼搜奇,追本溯源,去偽存真,力圖還原辛亥年間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背景和真相,真實記錄各色人物的所作所為和心路歷程,再現辛亥革命的原貌。本專欄擬隔周刊出,敬請垂注。

辛亥革命元老譚人鳳(1860-1920)

同盟會是由流亡海外的各反清會黨聯合組成的革命團體,自1905年在東京成立起,表面上尊孫中山、黃興為領袖,但因成員復雜,派系紛紜,孫、黃久居海外,總部形同虛設,國內組織渙散,山頭林立,基本呈各自為政的局面。尤其是當孫中山在兩廣策劃的起義接連失敗后,威信大減,同盟會內部要求改革黨務、改變策略的呼聲日益高漲,兩湖派與廣東派的矛盾日益突出,紛紛自立門戶,另謀他途,中部同盟會之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

重起爐灶另開張

庚戌年(1910)正月,倪映典廣州起義失敗后,譚人鳳去香港看望黃興,見他情緒低沉,幾經勸慰,亦難疏解,便返回東京。當時東京的同志,也是心灰意冷,同盟會總部無人主事,黨務無人過問,譚人鳳找宋教仁謀劃補救之法,他說:“同盟會成立之初,本有設立東、南、西、北、中五部之議,既然孫、黃常年流亡海外,不理國內事務,我們何不回國組織中部同盟會,領導長江各省的革命?”宋教仁也有此意。適逢居正自緬甸、趙聲自香港來東京,他們時常聚議,醞釀此事。居正四處奔走,邀請同盟會十一省分會長開會,譚人鳳年長,首先發言,他提出了事權統一(于本部總理)、責任分擔(于各省干部)的口號,主張建立中部同盟會(《居正文集》上冊,華中師大出版社,1989,P11),以武漢、南京為革命中心。經討論,與會者一致贊同,推舉宋教仁回上海物色人選,籌組機關,居正回武漢組織黨人,謀劃起義,譚人鳳負責聯絡沿江各省會黨和革命團體。

六月中旬,孫中山潛回東京,黃興亦相繼而至。譚人鳳拜會孫中山時,提出改良黨務、加強領導、革命要兼顧邊疆和內地的建議,他欣然接受。但幾天后,當宋教仁與孫中山商討改良黨務的具體辦法時,孫卻面帶慍色地說:“同盟會已經取消了,有能力者盡可獨樹一幟。”宋教仁一怔,遂問何出此言。孫中山說:“經費由我籌集,黨員無過問之權,何得執以抨擊?黨員攻擊總理,無總理安有同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