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上空的烏云——低劑量核輻射對人體有怎樣的影響
有人認為,DNA的修復機制不是100%完美的,即便是少量的輻射也會造成風險。但是更多的人認為,很難取得統計學上的結果來顯示100微西弗以下劑量的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責任編輯:朱力遠
現在談論福島核事故對周圍的人們的現實影響為時尚早,科學家需要進行長期的健康研究。有人認為,DNA的修復機制不是100%完美的,即便是少量的輻射也會造成風險。但是更多的人認為,很難取得統計學上的結果來顯示100微西弗以下劑量的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2011年4月18日,日本福島縣,日本救援人員派出美國制造的機器人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內部探查災情,結果發現,電站1號和3號反應堆附近放射性污染嚴重超標,搶險工作根本無法有效展開。 (山禾CFP/圖)
在極具破壞力的9級大地震發生一個月之后,日本政府宣布將福島核事故的等級提升到7級。這是國際核事故分級中的最高級別,歷史上唯一達到過該級別的是切爾諾貝利的核事故。
在福島事故里,受損的核反應堆發生的爆炸將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形成的放射性羽流隨著氣流漂移;放射性物質也隨著冷卻用水被排放到海洋里,在那里被太平洋的巨量海水稀釋。在核電廠的附近,蔬菜和自來水已經被檢測出受到污染。
將福島核事故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進行對照,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即都造成了大范圍的核污染,并且一些局部區域需要疏散。不同之處在于,切爾諾貝利事故中核物質是在幾小時的時間內釋放的;而福島的核物質則是一天天緩慢但持續地釋放,直到事故發生一個月后仍然沒有結束。
對于遭到污染的海洋,科學家呼吁盡快對海洋生物進行監測,研究福島附近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盡管有人認為這種監測將會非常困難。對于可能飄洋過海對其他國家造成影響的輻射羽流,一些國家的相關機構已經對其路徑做出了預測,但英國《自然》雜志在2011年4月14日的社論中批評,日本擁有更多的數據,顯然有能力做出更加精確的預測,但它卻沒有這樣做。
四處擴散的核輻射也在普通人的心里投下巨大的陰影。有專家強調,目前的輻射十分微量,對人體健康并不會構成威脅。但南方周末記者多方采訪發現,對于這一點,不同的輻射專家意見相左。根本原因在于,到目前為止,科學界缺乏微量輻射對人體影響的研究數據,因此很難給出定論。
美國國家科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