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黃金——泉州黃金詐騙案調查
一個尚在服刑中的六旬老太,如何依靠一則“打通海上黃金走私通道”的故事,將閩、贛近二百戶家庭拖入一場“黃金龐氏騙局”?
責任編輯:肖華 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
當盲目資本遇上龐氏騙局,會是什么結果?
無論18世紀初的 “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還是金融危機中震動華爾街的“麥道夫騙局”,中外歷史上曾無數次上演過這種情形。結果無一例外:首先進入的資本嘗到甜頭,隨后的那些,永遠都是被狼群圈住的大批肥羊。
同樣的故事反復上演,以致《經濟學人》的首任主編沃爾特·巴奇霍特怒氣沖沖地寫到:“一大幫蠢貨的手里持有一大筆的愚蠢資金……我們稱這些人的錢為:國家的盲目資本。”
拋開刻薄的形容,盲目資本的存在確是不容忽視的現實,不管他們使用的是英語、中文、印第安語,還是火星文。
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負利率時代,掌握在無數民眾手中的這些資本普遍缺乏投資渠道,卻又被越來越明顯的通脹壓力所驅趕。
各種龐氏騙局于是找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壤。
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的騙術。通常是講一個遙遠而美妙的故事來吸引投資,然后拆東墻補西墻,用新投資者的錢給老投資人付高額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吸引更多的錢來滾大雪球,直至崩塌。
無論是在中國內陸還是沿海各地,正在上演無數邏輯相同的荒唐劇。南方周末擷取最近的兩例,以警世人保持理智——請相信天上不會掉下大餡餅;以呼喚相關政策——請開放更多投資渠道,并且不要逼所有錢都涌入市場。
泉州街頭回收黃金的珠寶店 (駱海濤/圖)
一個尚在服刑中的六旬老太,如何依靠一則“打通海上黃金走私通道”的故事,將閩、贛近二百戶家庭拖入一場“黃金龐氏騙局”?
最近一段時間,福建泉州的許多家庭都生活在希望與絕望的煎熬之中,他們都在苦苦等待一船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的黃金。
這些投資者此前已付給一位六旬老太上千萬元,預定了她走私進來的黃金——如果將這些黃金在市場上賣出,可輕松賺取其中高額差價。
2011年4月1日,因老太的“干兒子”舉報,該案事發,公安機關當天以“涉嫌詐騙”立案。
這位老太其實尚因詐騙罪正處于保外就醫服刑期間,這次也很快被取保候審。第二天,她繼續到投資者們家中要錢。
而投資者們則陷入了極度焦灼:老太名下并無任何資產,那船走私來的寄托著無數人發財美夢的黃金,何時才能到達?
“干媽”一來,黃金萬兩
只要先付錢買下她提供的黃金,走過幾條街,賣到她介紹的回收黃金的珠寶店里,1000克就能馬上賺1萬元。
2009年春節前,經一位朋友的前妻介紹,熊大思認識了陳秀珍,幾個月后陳就成了熊的“干媽”。
這年熊大思36歲,本命年。他十年前從江西老家到福建泉州打工,這年娶妻成家,公司剛剛打算“做些正當生意”——此前熊大思經營著一家“香港鑫生投資有限公司”,從事“信用卡套現”,由于處于灰色地帶,他正思忖著轉型。
陳秀珍年約六十,頗顯富態,操著濃重的閩南口音,自稱已成為香港居民。
彼時陳說女兒要買房,向熊借了6萬塊錢,承諾月息6%,即月利3600元——如果存銀行,當時月利率才0.45%,陳秀珍付的利息是銀行的十多倍。
于是熊將新婚妻子帶來的嫁妝——恰好是6萬元——借給了陳秀珍。春節過后,陳秀珍連本帶利一起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