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列國:挑戰者的故事

“金磚四國”是怎樣從一個經濟學家的概念變成了一股挑戰歐美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的現實力量?中國的態度前后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好幾個新成員候選國擇,為什么中國選中了南非?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金磚四國”是怎樣從一個經濟學家的概念變成了一股挑戰歐美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的現實力量?中國的態度前后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好幾個新成員候選國擇,為什么中國選中了南非?

金融危機把中國推向了調整全球經濟秩序的舞臺中央,但中國似乎還未做好準備。 (新華社記者 鞠鵬/圖)

前傳:被遺忘的戰略三角

2011年4月14日,在三亞召開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簡短而隆重。聚光燈下,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以及新加入的南非領導人,親密無間。

“金磚四國”這個概念從提出到落地,花了9年。

早在10年前,高盛當時的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就第一次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s)這個概念,并預測,這四個經濟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將會成為左右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廣為傳播,不過直到2009年,這個概念才第一次“落地”。這一年,金磚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了第一次會晤。

因為在金磚四國概念提出的初期,這四國中的三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仍在經營著由俄羅斯提出的戰略三角關系。

1998年,時任俄羅斯政府總理的普里馬科夫(Yevgeny Maksimovich Primakov)比奧尼爾早一步,在其訪問印度時提出了“中國-俄羅斯-印度”戰略三角關系。

“中國、俄羅斯和印度是從世紀之交,特別是在美國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開始重視這個重要的三角關系以確保三國共同利益的。”俄羅斯真理報文章稱。

2001年9月三國高層聚首商議合作事宜;2005年6月,三國外長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舉行第四次非正式會面,并發表聯合公報,在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此后每年三國外長都會定期舉行會晤。

中國前駐印度大使裴遠穎在撰文評價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