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走彎路,少折騰”——中國軍改穩中求變
促使中國下定決心進行軍事變革的力量,已不再是耀眼的“蘇聯模式”,而是十年前充滿高科技氣息的海灣戰爭,更直接的推動力則來自汶川大地震。
責任編輯:姚憶江 李梁 實習生 王媛媛
同一模板,路徑不同
據俄羅斯軍方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方面密切關注著俄羅斯戰區司令部的改革動向,多次派遣觀摩人員赴俄考察,中國軍事變革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蘇聯。
“不僅軍事結構和指揮系統,中俄甚至在軍事思想方面有很大的相同點。”俄羅斯政治軍事分析研究院專家加列耶夫·帕林認為,中國的軍事體制基本沿用蘇聯模式,與俄面臨類似的問題,俄羅斯軍隊改革對中國而言極具借鑒意義。
然而,促使中國下定決心進行軍事變革的力量,已不再是耀眼的“蘇聯模式”,而是十年前充滿高科技氣息的海灣戰爭,更直接的推動力則來自汶川大地震。
2009年12月31日,廣州軍區參謀長賈曉煒代表軍區分別向首批13名高級士官授予了一、二級軍士長軍銜。這是中央軍委、總參深化士官制度改革以來的第一次士官授銜儀式。 (李三紅/圖)
據媒體報道,地震后初期,一道命令要經過軍委、總部、軍兵種、大軍區、集團軍,才能達到一線部隊。情報研究與分析中心的中國軍事問題專家詹姆斯·馬爾維農表示,地震暴露了中國軍隊的優點和不足。
在外界印象中,裁軍幾乎成了中國軍隊改革最大的內容。無論是1985年的裁軍百萬,還是1999年的裁軍50萬,以至2003年的再次裁軍20萬,中國軍隊未能徹底完成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模式的精兵之路。
“機關編制,雖經幾次簡編,但越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