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個動詞
自從有了邁克爾·桑德爾,言語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學家們,終于等到了撥亂反正的這一天。在哈佛大學著名的Sanders劇場上,他開講“正義”課程超過30年,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學生前來圍觀他的哲學課。
責任編輯:劉小磊
謝天謝地,自從有了邁克爾·桑德爾,言語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學家們,終于等到了撥亂反正的這一天
哈佛大學名嘴
蕭伯納曾經譏諷“有教養的英國人”除了掌握“對”與“錯”的差別,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后來,一個有教養的英國哲學家自嘲說,這個批評用在道德哲學家身上其實更合適——這些在大學講臺上侃侃而談的家伙常把自己對于世界的無知當美德。
謝天謝地,自從有了邁克爾·桑德爾,言語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學家們,終于等到了撥亂反正的這一天。在哈佛大學著名的Sanders劇場上,這位風度翩翩的哲學家開講“正義”課程超過30年,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學生前來圍觀他的哲學課。
從受什么樣的傷應該得到五角大樓的紫心勛章,到克林頓在性丑聞中到底有沒有說謊,從德國羅滕堡的食人者,到美國黑水公司保安在巴格達廣場的開槍事件……你能看出桑德爾對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有多了解,更妙的是,桑德爾還能上通下達,把亞里士多德、康德、邊沁、羅爾斯這些讓人望而生畏的經典哲學家從積滿灰塵的書架上拉下來,洗洗刷刷,就成了最積極親民的公共論題參與者。
《公正:該如何做是好》 [美]邁克爾·桑德爾著,朱慧玲譯 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58元
現代蘇格拉底2009年,桑德爾的課堂講義整理出版,取名《正義:該如何做才是對的?》(編者注:與中信版譯名略有不同)。還是這一年,哈佛大學把他的課堂視頻放到了網上。拜網絡“開放”與“共享”之賜,現在,無論是在Youtube還是在土豆,墻里墻外的哲學愛好者們都可以親身體驗一把桑德爾的名嘴風范。
同為名嘴,與他的中國同行相比,桑德爾的特點是,一不做聲情并茂的道德說教,二不假裝暴脾氣來贏得滿堂彩,即使偶爾聊八卦也不是為了取悅學生,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道德說理和推論。
上世紀70年代,牛津大學的男女生被分在不同的學院。圣·安妮女子學院中有一些年長的教員,基于傳統道德反對異性留宿,但因為時代在變,不能直接用“傷風敗俗”來支持她們的觀點,于是她們就想出了下面這個理由:“如果男子留宿的話,學院的開支會因此而增加。”因為“他們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