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的新發現
2011年4月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三篇論文報告開普勒的新發現,包括一顆巖石行星,大量的恒星“星震”以及奇妙的三體恒星。
責任編輯:朱力遠
“開普勒”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在太陽系周圍的15萬顆恒星中,尋找它們附近那些與地球相似的行星。2011年4月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三篇論文報告開普勒的新發現,包括一顆巖石行星,大量的恒星“星震”以及奇妙的三體恒星。
地球之外,宇宙中還有沒有像我們這樣的星球?這是過去幾個世紀里人們不斷追問的問題。自1990年代以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外星行星)相繼被發現。到2011年4月23日,已知的外星行星已經有547顆。
在所有尋找外星行星的努力中,美國宇航局(NASA)的“開普勒”探測器是迄今最為專注于此的任務。它2009年3月發射升空,目標是要觀察我們附近的15萬顆恒星,找到那些隱藏在它們身旁的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2011年1月,負責開普勒項目的團隊宣布發現了第一顆巖石構成的外星行星。它被命名為“開普勒-10b”,大小是地球的1.4倍,成為已知的太陽系之外最小的行星。
之前發現的大部分行星要么過于龐大,是比木星還要大幾倍到十幾倍的氣態行星,要么由于距離恒星太近而過于炎熱,看上去都與地球相差甚遠,從環境上來說也不大可能適合生命存在。“開普勒”探測器則讓人們有機會去發現那些質量與我們地球相似、環境適宜生命的行星。
在運行兩年之后的今天,“開普勒”已經發現了1235個行星候選者,得到確認的外星行星有15個。4月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一次性發表了三篇論文,報告天文學家們從“開普勒”的海量數據中挖掘出的新發現。
“開普勒”探測器迄今發現的1235個可能的外星世界(圖中的黑點)。
第一顆巖石行星
“開普勒”是一架運行在太空中的口徑95厘米的望遠鏡,向著天鵝座和天琴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