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垮巴林銀行的人說:“我應該去中國找份工作”
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涂,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后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其實巴林銀行遲早會倒閉,所有人都被授予很大的自主權以求生財之道,而規章制度和風險管理卻一塌糊涂,我開設非法賬戶,以及隨后的阪神大地震只是誘因而已。”
“有一次我在英國的一場演講中,主持人介紹我時發生口誤:‘有請混蛋尼克·利森’。我并不介意,知道自己發生多大改變的只有自己。”
“任何違背國家法規和金融規則的行為都應受到懲罰。在這方面,不應該對國有企業網開一面。”
“魔鬼交易員”尼克·利森。 (南方周末資料圖)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成為年輕人尼克·利森(Nick Leeson,簡稱尼克)搞垮巴林銀行的導火索;十六年后,有人開始擔憂又一次大地震會不會讓新的尼克.利森浮出水面。
而尼克,曾經的“魔鬼交易員”、著名的“金融流氓”,“剽悍”的人生因為那樁轟動全球的丑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沒有1995年的日本大地震,”尼克在電話那頭沉思了一下,然后對南方周末記者描繪了一個想象中的場面——“現在的我應該是投資銀行的高層,每天作出重大決策,盡量規避風險,并且嚴格自律。”
今年44歲的尼克在有些禿頂,他曾是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焦點人物之一——他28歲時一手搞垮了有230多年歷史的歐洲老牌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Barings Bank)。他因此臭名昭著,被稱為“金融流氓”,并鋃鐺入獄,先是在德國監獄服刑9個月(因為事件敗露后他曾逃往德國),然后轉到新加坡監獄繼續服刑3年7個月。
盡管尼克出獄后完成的《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Rogue Trader)一書被拍成電影《魔鬼交易員》后廣為人知,但他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曾嘗試自殺、身患癌癥、與妻子離婚等連環畫式的個人遭遇,卻鮮有人知曉。而他出獄之后,用他一位朋友的話來說,“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
尼克曾在愛爾蘭一家足球俱樂部任CEO,今年1月辭任。他現在穿梭于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會”一樣,參加一些商務晚宴并發表演講,其主要談論的話題是金融風險管理。這些活動也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1年4月,他多次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連線及郵件采訪,深入談及他被改變的人生。
“我不是麥道夫”
今年3月中旬,美國《華爾街日報》一位記者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日本地震:新的尼克·利森正在潛伏?》。這位記者在文章中稱,“雖然歷史不可能再以同樣的方式上演,但是在災難當中,總會誕生一批瘋狂的金融賭徒。”
“任何巨大的市場波動中都有可能使一些非法交易員們浮出水面,”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及尼克對上述文章的看法時,他這樣回答,“我當年隱瞞交易的第一天,就非常害怕會在24小時內被逮捕,可我的貪婪使我上癮,我一邊繼續非法交易,一邊生怕敲門聲響起甚至幻覺中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