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保護公民的道德心
有一些所有文明都能認可的價值,如,不能損害公共利益等。太強調階級斗爭,一部分人被劃為階級敵人后,最基本的人類倫理都不再適用,留下一些最極端的語言和行為暴力。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
2011年1月初,鳳凰網與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聯合主辦的一項關于國人生活信條的大調查——“征集中國人的信仰”,共收集了63707個有效樣本,覆蓋了來自社會各界、各階層的人士。本報告結合此次在線調查的數據結果,對國人的內心世界進行分析,并請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對信仰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司法部門、信息控制部門、質量監測部門這些廣義的權力系統,對殘害公共利益的機構和行為,是保護還是打擊,對一個社會認可什么樣的道德信念與信仰,起著巨大作用。
信念缺失的三重基本原因
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和信仰缺乏癥,可以追溯到很遠。19世紀末,在西方沖擊下,整個傳統倫理與信仰被激進的文化決定論者所否定。說傳統倫理很好,優越而高尚,但為什么在西方和日本的沖擊之下,中國卻不堪一擊?文化決定論者最后追究到文化,尤其文化的核心——倫理層面。
我們多次搞文化批判運動,十年“文革”危害深遠。不僅傳統的倫理道德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