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428)
權力失位,就是權力變質,公權變成了部門利益,也是私利,無非是得利的人數多一點罷了。只要是被截流在國庫之外,不能進入全民分配機制的,都是私利。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靳萬瑩
(2011.4.19-4.26)
No.1 權力失位很危險
《錢江晚報》,2011年4月21日,作者:戎國強
(原文摘編)當下中國最大的“內憂”是什么?權力失位。多年來,礦難、暴力拆遷、血鉛、有毒食品、釣魚執法、足球黑哨、教育暴力、塵肺病、司法腐敗、錯判亂判、在押在審人員離奇死亡等事件,構成了常見的新聞內容,常見到突發事件一點也不讓人感到突然。這類事件,涉及許多政府部門,權力不是直接插手其間分一杯羹,就是放棄監管責任,聽任悲劇發生。
權力當然不總是失位的。但一而再,再而三上演,人們就會知道,如果權力沒有失位,這類事件應不會如此頻發。
沈陽40噸毒豆芽,政府有關部門的反應,或許能揭開陰影一角。工商、質監、農委等部一句“不歸我管”說得無比順暢。“好事有人管,壞事沒人管”大概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所謂“好事”就是有好處的事。運管部門“養魚執法”,是把權力變成漁利工具;動物檢疫員兼生豬經紀人販賣健美豬,則是執法與犯法同體。
權力失位,就是權力變質,公權變成了部門利益,也是私利,無非是得利的人數多一點罷了。只要是被截流在國庫之外,不能進入全民分配機制的,都是私利。
權力變質的危害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部性危害。權力圈子成了一道高墻,或者說一道溝壑,圈內圈外分成兩個利益群體,撕裂了人群,人為制造社會對立,銷蝕了國民的凝聚力,埋下了各種社會不穩定事件的導火索。二是內部性危害,即引導了社會價值觀的倒退和道德滑坡。按手中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分配利益,鼓勵了不擇手段的逐利行為,只看是否成功,不管是否道德,把人心引向道德無序。
【推薦理由】以前,每當發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突發事件時,總是引來技術性的反思一大片?,F在,這樣的反思已不能讓人滿足,因為過往的經驗表明:這樣的反思之后,同類的事情仍然輪番上演,不斷挑戰民眾智力和承受力的底線,充分顯示了就事論事式的“原地反思”的蒼白與無趣。是的,我們仍要反思,但反思要直抵問題的根本,這篇文章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