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來了臺灣人
當地組織部系統官員說,“編制的意義,意味著臺灣同胞能夠進入大陸的國有機關單位和制度框架中?!?/blockquote>責任編輯:馬昌博 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出臺新規,讓符合條件的臺灣公眾,可以擁有“編制”,進入大陸“體制內”。當地組織部系統官員說,“編制的意義,意味著臺灣同胞能夠進入大陸的國有機關單位和制度框架中。”
試驗還將繼續,福建方面曾表示,將積極探索面向臺灣地區居民聘任公務員的辦法。但兩岸政策對接仍是難題。
首位獲聘福建事業單位管理職位的臺灣專才吳亦立。他現在有了一個正科級的頭銜。 (CFP/圖)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體制內”已向符合條件的臺灣地區公眾開放:他們不僅可進事業單位工作,還可能擔任領導或管理職務。
36歲的高嘉駿,這位臺灣南投縣長李朝卿的女婿,現在是福建中醫學院的編內講師,跟大陸同事拿一樣的工資,一樣的“三險一金”,很快,他還將分到一套“人才房”。
高嘉駿沒想到自己無意中成為“進入大陸事業單位第一人”。他曾問前來采訪的記者:“什么叫事業單位?什么叫企業單位?”
“臺生到其他省的事業單位,一個都進不去!”福建省公務員局調配處官員黃信有說。他的話特指是否取得“正式編制”。
“編制的意義,就在于這是政治上的突破,這意味著臺灣同胞能夠進入大陸的國有機關單位和制度框架中。”福建省組織系統官員吳榮凱(化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編制”不僅涉及職數和配套的組織、財政關系,更如戶口一樣,表明一種身份。
而接續者比高嘉駿走得更遠,比如56歲的臺灣人吳亦立,現在有了一個正科級的頭銜——廈門出口加工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負責招商引資事務的他,最近剛剛被派返故鄉出差。
福建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允許臺灣人進入大陸體制內工作,是兩岸更“高端”和更“深刻”的交流。“如果能形成常態和規模,作用和影響會越來越大。”
先跨過門檻,再繼續“開路”
高吳二人成為大陸“體制內人”,得益于福建省出臺的兩項政策——
一是福建省人事廳、省臺辦等五部門2009年5月出臺的“46號文”,規定取得大陸高校碩士以上學位的臺生,可應聘福建省內的事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