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對日訴訟面臨封殺?
“至少從我們這個行業來看,(日本最高法院)開庭就意味著要改判,不想改判就不會開庭,開庭不改判的極少極少,這給了我們一個信號:他想改判?!?/blockquote>3月16日,日本高院爭鋒中國戰爭賠償請求權
2007年3月16日,日歷上平常的一頁,但對中國民間對日訴訟來說,可能是個悲劇的終結。根據日本最高法院第二小法庭于2007年1月所做決定,定于3月16日就西松組(現西松建設)提出的關于中國勞工索賠案的上訴進行開庭辯論,辯論的核心在于:中國是否已放棄戰爭賠償請求權。而一旦判定放棄,則意味著中國民間對日訴訟在日本面臨封殺的結局。中國勞工可能敗訴
據了解,目前在日本最高法院等待終審判決的中國戰爭受害訴訟案不只西松建設一個,此外還有另外4件勞工案、2件慰安婦案件以及細菌戰等10多起訴訟。對于這些案件,日本高等法院或者擱置未判或者不開庭直接做出判決,唯獨西松建設案做出了開庭辯論的決定。
聽到日本最高法院舉行開庭辯論的消息時,長期從事中國對日民間訴訟的日本律師、中國律師以及中國的原告都感受到其中不同尋常的含義。
日本中方原告辯護律師足立修一對本報記者表達了對此案終審判決的擔心:“這是中國民間對日索賠中唯一一起二審勝訴的案件,而開庭辯論往往意味著改判的可能性很大,這起案件很可能在終審時以中國勞工敗訴告終”。
長期代理中國勞工、慰安婦對日索賠案件的中國律師康健也這樣認為:“至少從我們這個行業來看,(日本最高法院)開庭就意味著要改判,不想改判就不會開庭,開庭不改判的極少極少,這給了我們一個信號:他想改判?!?/p>
西松建設案要從60年前說起。1944年,360名中國勞工被西松建設公司強擄到日本,被強迫從事挖山洞的工作。中國勞工每人每餐只有兩個小黑面饅頭,有人甚至被活活地餓死。冬天里,中國勞工沒有棉衣,還得赤腳站在水里搬石頭。
后來成為西松建設案原告之一的宋繼堯說,又餓又累的情況下,他一次推著礦車滾下山,眼睛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