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即若離,最有價值的還是“離”——范迪安談何多苓
談到何多苓,我們很容易把他說成傷痕藝術家、鄉土寫實主義畫家、巴蜀畫派的畫家……無論哪個術語都容易并不恰當地把他定位在歷史潮流中。
責任編輯:袁蕾 陳軍吉 實習生 蔣瀟
談到何多苓,我們很容易把他說成傷痕藝術家、鄉土寫實主義畫家、巴蜀畫派的畫家……無論哪個術語都容易并不恰當地把他定位在歷史潮流中。何多苓當過弄潮兒,但他藝術的價值不是去書寫一個藝術潮流,這是重新審視何多苓的很重要的出發點。
這三十年來,何多苓與這個社會進程的關系,我覺得叫作若即若離。就是與潮流確有碰撞或參與表達,但最有價值的好像還是“離”,這可能構成何多苓自己藝術世界的執著性,也可以從中看到知識分子的精神。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整個四川的青年畫家是先鋒精神、探索意識,是一種敢于開風氣之先、沖破當時思想禁錮的方向。但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和《青春》,一方面體現一個青年畫家的思想解放和追求自我表達,另一方面,與其說貼近社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